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知产速递 > 地理标志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壶关旱地西红柿结出富农“红玛瑙”

日期:2020-08-2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杨林平 浏览量:
字号:

8月的清晨,天刚刚亮,栗交忠一骨碌翻身起床,马不停蹄赶往地头,那里早已停满了长长的货车等着他安排装车。栗交忠告诉记者,每天来自山西太原、河南、江苏和山东等地的客商要拉走15万斤西红柿,而每天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每盒10枚售价48元的精品西红柿也要卖出2000份。


这样热闹欢庆的丰收场景,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的多个西红柿种植乡镇同时上演着。“旱地西红柿让土地里结出‘红玛瑙’,销售越来越火爆,日子也越过越好。”村民们向记者表示。


返乡创业,争做脱贫致富带头人


今年49岁的栗交忠,是壶关县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壶关县兴农旱地西红柿协会会长。


他从2008年返乡创业,种植壶关旱地西红柿,至今已有13个年头。在和记者的交流中,栗交忠不时流露出对家乡父老和土地的牵挂及热爱。“种地是个非常艰苦的营生,在城里做生意的时候,每天就是吃吃饭、聊聊天。返乡以来,虽然十分辛苦,但能够让家乡父老赚到更多的钱,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这是我坚持做强壶关旱地西红柿的唯一动力。”栗交忠表示。


栗凯今年27岁,他是栗交忠的儿子。“父亲太辛苦了,每年的4月种植开始到10月收获结束这段时间,父亲几乎每天都是半夜回家,天不亮就出门。真抓实干,务实求真,克服重重困难,为壶关县旱地西红柿的规模化、专业化、品质化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帮助了许多村民脱贫致富。”


栗交忠早先在县城做服装生意,买卖十分红火,后来又在县城开了影楼。2008年,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吸引之下,他决定回乡创业。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和要干就干第一的初心,在自己家乡绍良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旱地西红柿57亩。当时每人一天的工钱是35元,每亩土地租金800元,人均增收4000多元。凭借多年在生意场上的经验,栗交忠认为种植旱地西红柿大有前景。从2009年发展至今,他的旱地西红柿种植规模已超过200亩,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西红柿大王”。在栗交忠的带动下,之前农户在自家庭院或者零星的几亩地上种植西红柿的情形得以改变,王乔凹村、林青庄村、瓜掌村也开始种起了旱地西红柿,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创业。


因地制宜,打造地理标志品牌


壶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山多沟深,十年九旱,历史上曾经被称为“干壶”,当地县志中有“掘地三千尺犹不及泉”的记载。然而,正是这样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独特自然环境,培育出了具有独特品质的旱地西红柿。


壶关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壶关县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当地从种植、养殖、储藏、加工、交易市场、销售、带动等各个环节进行奖补,在对贫困户种苗、防雹网、保险等给予特惠补贴的基础上,引导规模大户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通过流转土地、订单销售、吸收务工等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随着旱地西红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壶关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北方旱地西红柿之乡”的目标,持续提升壶关旱地西红柿的品牌影响力。2019年召开的中国·壶关首届旱地西红柿文化节上,正式发布了“壶关县旱地西红柿”品牌标识。68岁的店上镇村民景交堂摘得该届旱地西红柿文化节的“柿王”桂冠,并得到政府给予的5000元奖金。


2016年,“壶关旱地西红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为“壶关旱地西红柿”的品牌长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旱地西红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对于壶关县、长治市乃至山西省的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壶关县兴农旱地西红柿协会依托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现代化产业园,形成规范化的壶关旱地西红柿营销模式。该协会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利用线下体验和线上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推介壶关旱地西红柿,推动旱地西红柿标准化育苗、种植、加工生产体系建设。同时,该协会与地方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开发研究更多旱地西红柿加工产品,并结合旱地西红柿育苗、种植、加工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规范,建立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壶关旱地西红柿量可追溯,提升“壶关旱地西红柿”这一地理标志品牌的美誉度。


目前,壶关旱地西红柿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格局,覆盖全县10个乡镇170多个村,逐步形成店上镇绍良、固村等20多个“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专业村,有200多个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旱地西红柿;全县年均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亩均产量7500公斤,总产量37.5万吨;亩均收入2.7万元,总产值13.5亿元,种植户人均增收3500多元。


“壶关旱地西红柿在推动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特别是在推动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红红火火的脱贫致富之路。”栗交忠表示,希望依托“壶关旱地西红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张“金名片”,当地的旱地西红柿产业能够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品质、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和地理标志精准扶贫方面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