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0160652
010-52852558
| |EN
首页 > 知产战略 > 专利战略
  • 13910160652
  • ciplawyer@163.com

装配式建筑高效环保,专利申请增长迅速,却遭遇规模化推广难题

日期:2017-07-0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刘叶婷 浏览量:
字号: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正在引领建筑行业的新风向,从2016年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装配式建筑行业在政策东风的吹动下迎来了发展热潮。目前,北京、陕西、福建、湖南等30多个省市陆续出台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工作计划或方案。与此同时,我国装配式建筑领域近年来专利申请也增长迅速,国内外相关企业都在进行跑马圈地。

  不过,在火热发展的背后,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前也面临一些瓶颈,技术体系尚未成熟、专业人才缺失、成本高等问题仍制约着其大规模推广。对此专家表示,装配式建筑代表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未来,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需要协同发展,目前,我国相关专利申请正快速增长,但在技术创新、行业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发力。

  高效环保 建房子就像“搭积木”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使得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

  关于何谓装配式建筑,最为形象的说法是,“建房子就像搭积木”,其重点在于“预制”和“拼装”--先在工厂制造好墙板、阳台、楼梯、梁柱等部件,再把这些部件运到工地,工地施工人员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利用机械设备将模块组装起来即可。

  据了解,与传统的建设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地实现节能减排,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建造方式。首先,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其能节省三成工期、节约一半以上用工人数,例如,一栋17层装配式住宅从平整地面、打桩开始,4个月就能完成封顶;其次,装配式建筑更为绿色环保,其能减少建筑垃圾约80%以上、节省木材约80%、减少能耗约70%、节水约60%,并能大大降低噪音影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曾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展开实践,但受材料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房屋的安全性存在不足,尤其是唐山大地震之后,大量装配式建筑损毁严重。上世纪80年代后,该建筑类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房涛介绍,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有几十年空档期,但随着国外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该建筑类型优势的突显,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又再次受到了重视。他介绍,目前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体系均引自荷兰、日本等国家,并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技术创新。

  跑马圈地 专利申请增长快速

  装配式建筑的背后,是一场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它将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以绿色高效为特点的从手工“建造”到工业“制造”的跨越。而国内该领域相关专利布局更是广受关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建筑处审查员仵涛经过专利检索发现,截至2017年5月,装配式建筑的国内专利申请为1630件,核心技术涉及结构体系、构件间连接、预制构件等方面。“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领域的专利申请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仵涛表示,从国内专利申请量的变化趋势来看,2010年以前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始终在低位徘徊,2011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2011年的68件增加到了2014年的307件,近两三年数量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年申请量200件以上。

  仵涛经过进一步检索发现,在国外,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截至2017年5月,欧、美、日三地的专利申请量为4027件。“近年来,欧美日三地在年申请量上比较平稳,并有逐年下降趋势,近两年已经降至每年约50件,研发热度正在降低。”仵涛分析称,与国内相比,欧、美、日三地的研发重点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预制构件部分占比较大,达到55%,而我国占比为40%。

  “虽然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在装配式建筑方面起步较早,但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呈散点状分布,并未形成有效的、系统的专利布局,这为我国大力发展自主装配式建筑消除了一大障碍。”仵涛表示。

  缺乏标准 各方协力促进转化

  装配式建筑正站在风口,但其在国内的推广情况却并不乐观。“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占比不到5%,一些发达国家,其住宅已有很多是装配式建筑。”五矿地产湖南开发有限公司产业组组长陈煜表示,目前在该领域,大多是政府投资项目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房地产开发商受制于市场接受度、建房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推进积极性并不高,仅有少数几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试点建设。

  “装配式建筑推广难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失。”陈煜介绍,他在开展万境蓝山项目时就遇到了施工难的问题,“施工人员一开始并不具备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能力,我们从主体如何装配、连接节点如何处理等方面对施工人员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和实操练习,该工程才能顺利开展。”陈煜表示。对此,房涛也认为,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造型、施工工艺、设计方法上都截然不同,这都要求设计人员有更高的专业素养。

  “此外,国内在预制构件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的通用生产,该行业如欲获得快速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不同装配体系之间的协调问题。”房涛表示,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几乎均由企业从国外引进而来,不同技术体系在各自国家已经发展为成熟模式,但引入国内后却面临着“各自为政”的现状,不同体系之间缺乏通用性,这也导致了相关体系并未形成集成优势。

  此外,高成本也一直制约着装配式建筑大规模推广。有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构件的成本是每立方米2300元,而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式建筑每立方米只需要1600元至1800元。“装配式建筑确实存在高成本的问题,但其一旦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差异将逐渐趋同。”房涛表示,装配式建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还需要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助推整个行业的进步。

  “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还要依托各方出力,从国家引导、科研机构发力到行业规范建立,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陈煜表示。

  除此之外,仵涛还建议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要重视专利布局,相关企业还应积极整合专利资源,在国内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专利保护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海外专利布局,为未来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