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的划时代创新
字号:
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
从民用的梦幻客机到探索太空的宇宙空间站、再到无人驾驶的军用车辆,世界之窗正在改变。
移居银河系
在电影《火星救援》中,马特·达蒙令我们有机会一窥首批火星定居者的生活。人类移居到另一个星球生活曾经遥不可及,但依现在的形势看,人类有望在未来 25 年内首次移居火星。诸如地球人移民火星和银河系中其他星球的此类壮举需要依赖大量创新与合作才能完成。
事实上,有报告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将投资 185亿美元执行其 2016 太空探索计划。该计划今年的目标是将国际空间站科技硬件利用率提高到 70%,以及启动包括13项科学与货运任务在内的多项新任务。
实现人类移居太空需要各方之间开展大量合作。在“合作创新”的大趋势下,许多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都已涉足其中。欧洲航天局 (ESA) 最近发起了名为“太空探索是发展和竞争的推动力:面向私营企业开放合作机遇”的倡议,希望在私营企业中寻找合作伙伴,携手探索天空。该计划称:“欧洲航天局正在寻求以开创性思维推动其太空探索的战略性目标,愿与航空及非航空领域的私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样,在关于 NASA 与波音、Elon Musk的SpaceX 以及其他多家进行合作的公司报道中都一再表明,他们渴望被载入史册,有决心将成为首批登上火星或银河系及宇宙中的其他星球的成员。”
“2016 年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虽然是一部科幻作品,但是,随着NASA和ESA开始积极与波音及SpaceX 等私营企业展开合作,利用他们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来给太空探索计划提供融资并执行相关太空探索任务,专家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人类成功定居火星不再是天方夜谭。
执行如此复杂的项目需要广泛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局限于航空航天的‘太空飞行’层面。要在极为恶劣的外星环境中维系并保护人类生命,必须借助于食物和水处理、发电、通讯及医疗卫生等各领域中的全新解决方案,因此‘非航空’领域的合作伙伴也将成为主要贡献者,并反过来推动这些技术在地球上的应用实现进一步创新。”
——George Jack,工程技术专家,汤森路透
去年的创新活动体现出人类对开疆拓土的渴望,以及通过更快、更大、更舒适完备的飞行器来实现前所未有的日常飞行体验的美好愿望。
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的创新专利数量同比实现高达15%的大幅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航天器与卫星空间技术”子领域 (23%),紧随其后的是“生产技术”(19%) 和“推进装置”子领域 (15%)。不可否认,为了解决人口爆炸性增长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寻求可持续的太空移居方式仍会是各方竞相发展的全球战略之一。
国际太空竞赛恰如其名,是国际性的。在该领域排名前十位的创新机构分别来自美国、中国、法国、韩国、德国和日本。这些公司既有意料之中,又有意外之喜。例如联合科技公司、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仍是众望所归,而通用电气、LG 电子和丰田汽车等公司则属意料之外。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研究影响最大,在排名前十位的机构中占有八席。欧洲机构占据了剩下两个席位,而亚洲却在这次的学术研究影响力评比中无一入选,令人遗憾。
“我们坚信我们的产品对社会是有益并且有用的,能够帮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例如,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希望将来也能像现在这样‘随心而行’,要实现这个目标,唯有不断减少废气排放这一条途径,而这乃是迫在眉睫的挑战……”
——Pierre Fabre,高级执行副总裁,研究、技术与创新部,赛峰集团 (Safran)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