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腾飞记
2022年2月,中国和阿根廷两国代表在双方政府领导人见证下,签订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出口协议。当我从视频直播信号中看到这一切时,内心不禁回忆起从接手“华龙一号”知识产权管理,到技术最终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点点滴滴。
2015年,我25岁,满脑子想的都是科研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却阴差阳错地因为一纸调令承担起了“华龙一号”一回路系统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南京理工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双学位以来的首届“工学+法学”双学位毕业生,我对自己在学校接受的严格知识产权专业培训有信心,但承担起“华龙一号”这一级别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内心依然有一丝忐忑。
作为我国数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形成的技术结晶,“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是满足国际三代核电标准的尖端技术,寄托着科研人员对核电技术创新发展的憧憬和希望,更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靓丽名片。接手这一重大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工作,不仅意味着要将核电技术的发展脉络吃透摸清,还意味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勇气,直面核电强国多年围起的知识产权壁垒,保护好我国几代人为之辛勤奋斗的科研成果。
任务既至,我只得奋力前行,同项目科研人员、外部支持机构一道开展“华龙一号”知识产权工作。如何制定计划,科学组织保护工作?如何基于项目进度,分析、评估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并推动实施?怎样应对知识产权风险和争议,有理有节保护“华龙一号”合法权益?在日复一日的实践和学习中,我们一同探索着这些问题的答案,把探索的进展镌刻在星夜兼程的云端,书写在彻夜通明的书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对“华龙一号”一回路技术进行了全面知识产权分析,掌握并有效规避了可能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对科研生产中形成的技术创新开展了科学、及时、高质量的保护工作,形成了包括专利700余件、软件著作权100余件的“华龙一号”知识产权组合,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力量展现在目标国客户面前,也让那些试图质疑技术原创性的声浪,在我们强大的知识产权堡垒面前逐渐失去音量。
直至今天,自主三代核电走向世界的脚步仍未停息,自主技术走向海外的知识产权壁垒却从未减少。然而,经历过“华龙一号”知识产权考验的核动力知识产权人,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更加自信,坚信在充满挑战的新时代,将以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比热爱、对业务的无比负责,突破一切妄图阻挠我国技术“走出去”的知识产权壁垒,为在世界各地书写下“中国制造”的印记,积极造福当地人民群众,提供坚强的知识产权保障。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