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助金铃银杏“绽新春”
西南民族大学 吴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如何以传统工艺振兴为重点、创新发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很多贫困地区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位于武陵山腹地的重庆石柱县金铃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自然人文的禀赋条件,以文化扶贫为抓手,积极开展“扶志扶智”的双扶工作,激活了土家人的内生动力,提升了土家村容村貌,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经验。2017年,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入选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笔者试以重庆石柱县金铃乡的文化扶贫工作为样本,对通过非遗创新性传承等文创手段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进行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传统文化是法宝
优秀传统文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智力“法宝”。如何让这一“法宝”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对于扶贫抓手有限、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如何让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为更多的群体所接受和认同,并且能够挖掘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使其能够切实为贫困民众带来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则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金铃乡银杏村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部,东与湖北省旅游圣地“凉城”利川市接壤,北与石柱县旅游重镇冷水镇相连,属重庆龙河、湖北清江的源头地区。现有的区位、自然条件虽然造成了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却也孕育出了土家天然禀赋的自然和文化珍馐,为金铃乡土家人民共融共享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法宝”实现精准扶贫埋下了伏笔。
金铃乡的“法宝”之一是文化旅游带动“绿色脱贫”。金铃乡银杏村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獐子岩、油罐沟、川鄂边游击队遗址、太平天国洞等各具特色。与此同时,金铃乡还保持着质朴、自然、宁静、绿色的乡村风貌,独特的区位优势,吸收了相邻民族的文化优长;建筑风貌上继承并吸收了少数民族依山而建的青瓦飞檐吊脚楼的土家特色,同时也保留了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国传统民居特色,风光旖旎,吸引游客流连忘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法宝”之二是非遗技艺的“粉丝经济”。金铃乡民间艺人以土家文化为着力点,采取多种方式让“绝活”实力圈粉。银杏村68岁的马兹昌老人,讲述故事大有一种“人嘶马啸、气吞山河”之势,2017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位为文化赋能的“匠心人”;摆手舞是银杏村民俗活动之一,每逢过节,祭祀完祖先后,村民们就会由三眼铳乐器伴奏,自娱自乐地跳起摆手舞,展现一幅“金铃无墨千秋画、银杏无弦万古琴”的生动画卷。民间艺人们凭技艺说话,靠匠心传承,并借助于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播放土家民间故事、土戏等与非遗相关的短视频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的关注,让土家非遗传承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大量拥趸,“粉丝经济”效益初显。
文化创新开前路
长期以来,一些拥有特色文化资源却相对贫困的地区,往往都会面临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难题,诸多难题“阻塞”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金铃乡瞄准文化创新的“蓝海”发力,使文化创新真正转化为助力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
土家织锦开拓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空间。土家织锦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色调斑斓,虽然承载着土家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土家人民的心理特质和审美趣尚,但长久以来藏在“深闺”,尚未为大众所熟识和接受。近年来,金铃乡的土家织锦与北京服装学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联合协同,以土家纹饰为底色创新产品设计,成立了土家服装厂,专门打造土家织锦。同时以电商线上与线下的新型消费模式,实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如今,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文化的生活地图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引领起潮流文化。在优秀的土家织锦传承人的带领下,土家织锦既扩大了当地的就业空间,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也使文创产品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新引擎。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在文化创新方针的引领下,金铃乡优渥的文化土壤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在银杏村“安营扎寨”,创办文艺工作室。一方面,艺术家们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宣介银杏村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入驻当地的艺术家们发挥 “蝴蝶效应”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还悉心指导当地土家绣娘的织锦技术,推进了土家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与对接,打开了文创产品的销售市场,以文化扶贫为抓手,推进文化创新,为银杏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文化富民成样本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正在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精准扶贫,要善于借助地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实现有效扶贫。正是在精准扶贫“大历史观”的顶层设计下,金铃乡打开了以文载道、以文化育人的切口,实现了文化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合频共振、共融共生。
首先,金铃乡注重充分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如金铃乡非遗传承人以讲好土家故事、唱好土家山歌、跳好土家摆手舞的工匠精神,生动彰显了非遗传承的“和而不同”;土家织锦打破了早期限于本民族内的生活叙事空间,如铺盖面、荷包、服饰等,如今运用范围已推广到茶垫、口红套、居家装饰等审美空间,有效实现了文化创新的“美美与共”。
其次,金铃乡善于借助现代化手段。如金铃乡在文创产品的宣介和推广上,借助于电商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践行了土家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即线上以宣介非遗的历史、文创产品的制造过程、售卖文创产品为窗口,线下以展示文创产品、积极联动文旅融合“文化+”的跨界优势,让消费者、旅游者参与、观摩、沉浸式体验土家文化的绚烂多姿,进而自发成为土家文化的传播者,让口碑效应遍地开花,实现了文旅融合、文化叠加的“乘数”效应,成为助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当前,在精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金铃乡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体现着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我们应该发掘其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让文化创新这个强劲“引擎”发动起来,为脱贫攻坚注入澎湃动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北京高院发布服务保障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白皮书及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 北京高院发布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
- 知识产权制度赋能民族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的困境与路径优化
- 南京中院发布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知产保护典型案例
- 平衡委托创作合同主体之间法益,促进传统戏剧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