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多面手”的诞生路
原标题: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独辟蹊径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多面手”的诞生路
高考结束,毕业季悄然而至,在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许多学生穿着学位服拍照留念,寄托着对母校的依依不舍。南京理工大学(下称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的一批毕业生们也摩拳擦掌,以所学知识产权知识到社会实践中一展身手。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懂国际规则、复合型、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已成为业内刚需的高端人才,这也是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戚湧告诉记者,自2007年首次招生以来,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已为社会输送了600余名复合型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在知识产权代理、审查、诉讼领域的业务骨干,亦有20余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学院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在读博士、研究生中有6位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分别赴苏黎世理工、丹麦科技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德国马普所等进行两年联合培养。
复合培养专业人才
“在大学毕业后我还会在南理工攻读知识产权研究生相关专业,未来会向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的方向发展。”马上就要大学毕业的南理工学生章一凡很有规划。他本科所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同时,也是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进行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批学生。
囿于国内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未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南理工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依托法学或管理学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南京理工大学基于对“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首先应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才能充分理解创新的内涵,才能形成对创新的全面保护”的基本判断,发挥理工科学科特色与优势,依托国内唯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知识产权学院,积极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理工文融合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建立“3+1+2”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3+1”为本科阶段,学生同时完成理工科专业与不少于1学年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学习,本科成绩考核合格将免试攻读知识产权硕士,继续2年的研究生学习,研究生专业为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法律硕士中二选一。在博士培养阶段可以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知识产权方向博士。
学院连续招收4届知识产权创新实践班,为每个班都配备了工科和知识产权双班导师,分别负责工科课程和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学,首届知识产权创新实践班升学率达74.6%,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8%。
大学四年中,章一凡从报志愿时对知识产权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已经对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专利的应用、申请文件撰写等很多工作都涉及具体技术,大学工科的功底将让我们在知识产权领域发展事半功倍。”章一凡告诉记者,从大一对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到随后对知识产权专业法律的系统学习,让他对知识产权领域更感兴趣了。大学四年中,他还先后两次参加了由南理工牵头举办的“中山杯”大学生专利检索分析大赛,分别获得了三等奖和最佳检索奖的成绩,成为学习中的有益实践。
“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区,学院最担心的是人才在培养阶段的流失,大一转专业、考研换专业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戚湧说,就在记者采访几天前,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首届“3+1+2”模式复合培养本科生升学情况出炉,在34名学生中,除1名考取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外,其余升学的同学都继续攻读知识产权管理或知识产权法律硕士。这让戚湧松了口气,他表示,学院建立“3+1+2”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打造产科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实现理工文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服务和支撑新工科建设。
创新实践打造特色
记者在南理工采访时,正好赶上一堂知识产权模拟法庭。这其中,控辩双方、法官、书记员等角色应有尽有,学生选取近期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模拟当时的情景,运用案件判决书等材料重现案件,完整的案件逐渐呈现在记者眼前。“重现案件让我们对其中的知识产权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反复核对台词,也让我们更加注意案件中的一些细节。”现场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产权实务能力培养。据了解,学院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理工科背景人才培养的知识产权综合模拟教学平台,填补了国内人才培养领域的空白,与奥凯、合享汇智、智慧芽、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等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引入了智慧芽IPIQ实务培训认证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实务教学资源。
此外,南理工的探索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和江苏省知识产权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入选江苏省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典型案例。
同时,南理工知识产权学院将知识产权实践向全校延伸。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重要节点,依托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面向双创学生和学校青年教师组织专利检索分析、挖掘布局等专题讲座,提高青年创新主体的专利情报意识和利用能力,从源头上助力科研立项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在科研过程中,专业教师根据科研周期的不同节点,帮助科研团队挖掘布局专利,同时面向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研究生开展专利文书撰写培训,提高专利撰写质量,强化科研成果专利保护强度,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奠定基础。
“目前,学院学生的就业去向逐渐由传统的专利代理师、律师等行业,拓展到企业创新主体,格力、中兴通讯、苏宁易购、维信诺、长安汽车等知识产权部门都来本院招收学院毕业生。学院学生的就业区域上,响应国家战略,逐渐走出江苏,在北上广深等东部发达地区和沿长江经济带实现了宽领域布局。”戚湧相信,未来,学院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