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芳香 不变的情怀
“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在文学经典作品《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用一段生动细致的话语描述了北京传统的泥塑手工艺品——兔儿爷。它是老北京人心中的吉祥物,是过去孩童们最爱的玩具之一。2014年,北京兔儿爷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兔儿爷,不得不提到80后手艺人、“吉兔坊”创始人胡鹏飞。2007年,胡鹏飞带领团队为北京一庙会制作了数百个兔儿爷,组成了一座兔子山,引发社会关注,激发了不少年轻人对兔儿爷的喜爱。2016年,胡鹏飞设计制作的“兔儿爷话北京”系列作品还荣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国匠杯”金奖。
“我出生于陕西省凤翔县,家乡泥塑文化远近闻名,自幼喜爱民间美术,曾与祖辈、父辈一起制作泥塑。”胡鹏飞表示,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让他从小领悟了泥塑的技艺要领,为其后来设计制作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2000年左右,胡鹏飞带着梦想到了北京,做了几年泥塑后,对兔儿爷产生兴趣,开始研究并制作兔儿爷,自此与传统的北京泥塑手工艺品结下不解之缘。
“相传,兔儿爷是老北京百姓们的‘恩人’,是治病救人、消灭瘟疫的‘神仙’。每到中秋,人们都会在家中供奉,但后来习俗就慢慢变淡了。”胡鹏飞回忆,他刚接触兔儿爷那几年,北京制作兔儿爷的手艺人并不多,不少想买兔儿爷的老北京人感慨,儿时常见的兔儿爷竟成了稀罕物。
“根据客户的需求,我们一方面想扩大市场,一方面也想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兔儿爷获得‘新生’。”于是,胡鹏飞便带领团队成立了吉兔坊,专注兔儿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兔儿爷手工艺品表情比较严肃,无法吸引外地人和年轻人的关注。”胡鹏飞说,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让传统的手工艺和非遗产品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为此,吉兔坊对传统兔儿爷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他们在设计中融入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开发了卡通式的兔儿爷等产品,广受市场欢迎。为了推动兔儿爷文化更好的创新发展,胡鹏飞还经常携带产品参加展会、庙会,他说,参展期间能碰到很多年轻人,跟他们交流探讨能获得创作的灵感。
“我们还跟高校的设计系、视觉传达系等艺术专业的学生合作,与他们合力开发设计产品。”胡鹏飞表示,多年的创新和坚守,让兔儿爷渐渐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受到更多艺术创作者关注。
“创新是我们当代手艺人的责任。”胡鹏飞说,每一代手艺人都有属于他们的责任,他的责任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兔儿爷。近年来,胡鹏飞坚持推广兔儿爷文化,他走进中小学给学生讲授兔儿爷知识,指导兔儿爷手工制作。他希望孩子们能更好地认识兔儿爷,让传统的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如今市场上,许多人采用注浆、石膏的方式制作兔儿爷,产品轻飘飘的,偏离了兔儿爷原本的‘味道’。”胡鹏飞表示,他们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兔儿爷,只适当改进了原材料的配比。在胡鹏飞看来,泥土是兔儿爷的本色,非遗产品发展要变的有很多,但不变的是匠人的初心。
见到胡鹏飞时,他正在工作台前专注地创作,双手沾满泥土的他看起来依旧像个年轻小伙。在其创作的一件件作品中,记者仿佛看到了“复活”了的北京兔儿爷,看到了被赋予“生命”的泥塑作品,相信在胡鹏飞和团队的努力下,北京兔儿爷将散发出更迷人的泥土芬芳。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