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编辑按:2025年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案例:区别技术特征与其他技术特征的协调配合关系对改进动机判断的影响案。指出:在创造性判断中,如果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与其他技术特征存在协调配合关系,区别技术特征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及其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其他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为前提,而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中对应的技术特征基于发明目的和发明构思不可能产生相同的技术效果,则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现有技术通常不会产生改进的动机,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并非显而易见。
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判 决 书
(2021)最高法知行终1226号
上诉人(一审第三人、专利权人):某电热有限公司。
被上诉人(一审原告、无效宣告请求人):郭某某。
一审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西土城路6号。
上诉人某电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电热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郭某某及一审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行政纠纷一案,涉及专利权人为某电热有限公司、名称为“一种散热基体及密封型PTC热敏电阻加热器”的实用新型专利(以下简称本专利)。针对郭某某就本专利提出的无效宣告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第45387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以下简称被诉决定),维持本专利权有效;郭某某不服,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于2021年9月27日作出(2020)京73行初14186号行政判决,撤销被诉决定,判令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审查决定;某电热有限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21年12月13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于2022年8月5日询问当事人。上诉人某电热有限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被上诉人郭某某的委托诉讼代理人,一审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到庭参加询问。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本案基本事实如下:本专利系名称为“一种散热基体及密封型PTC热敏电阻加热器”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权人为某电热有限公司,专利号为201520594810.4,申请日为2015年8月3日,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12月9日。作为本案审查基础的权利要求共10项,其中权利要求1为:
“1.一种散热基体,用于容纳PTC发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具有一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的容纳腔,所述腔体的顶部和底部的外表面上分别居中固定有若干散热翅片,每个所述散热翅片沿所述腔体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腔体的宽度;
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腔体的左侧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条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定位筋,相应地,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腔体的右侧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条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定位筋,两条所述第一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左侧内表面为向外凸的弧面,两条所述第二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右侧内表面也为向外凸的弧面,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
两条所述第一定位筋的间距以及两条所述第二定位筋的间距均小于所述PTC发热组件的厚度,位于上部的所述第一定位筋和第二定位筋之间的间距以及位于下部的所述第一定位筋和第二定位筋之间的间距均小于所述散热翅片沿所述腔体宽度方向的长度。”
2020年1月3日,郭某某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本专利权全部无效,理由包括:(一)本专利权利要求1-10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08年修正,以下简称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有关创造性的规定。(二)本专利权利要求1-10不清楚且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郭某某提交的证据包括:证据1.CN2O418O289U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文本;证据2.CN203951634U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文本;证据3.CN104797015A发明专利公开文本。
2020年7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被诉决定认为:
证据1图1-3公开了散热翅片13沿所述腔体宽度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腔体的宽度,中空腔室左右两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向中空腔室凸出的定位条(参见证据1说明书第[0006]和[0022]段);证据1说明书第[0030]段以及图3公开了定位条(相当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定位筋”)为左右侧内壁上在高度方向上等间距设置的两个条状结构,左右侧内壁上的两个定位条之间的内表面为向外凸的弧面(相当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腔体的左侧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条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定位筋,相应地,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腔体的右侧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条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定位筋,两条所述第一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左侧内表面为向外凸的弧面,两条所述第二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右侧内表面也为向外凸的弧面”),证据1图1-3显示腔体的左右侧外壁为凹弧形(相当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证据1图3示出了两侧定位条之间的间距小于PTC加热芯厚度(相当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两条所述第一定位筋的间距以及两条所述第二定位筋的间距均小于所述PTC发热组件的厚度”),证据1图3示出了左右两侧对应的定位条之间的间距小于散热翅片沿腔体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当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位于上部的所述第一定位筋和第二定位筋之间的间距以及位于下部的所述第一定位筋和第二定位筋之间的间距均小于所述散热翅片沿所述腔体宽度方向的长度”)。
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根据上述区别特征,确定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压制腔体时提供向外的变形空间。证据2、3均没有公开上述区别特征,且没有证据表明上述区别特征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因此,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和常规技术手段的结合,或相对于证据1、2的结合,或证据1、3的结合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进步,具备创造性。
郭某某主张本专利权无效的其他理由均不能成立。国家知识产权局据此决定:维持本专利权有效。
郭某某不服,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于2020年10月20日立案受理。郭某某诉讼请求:撤销被诉决定,判令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审查决定。事实和理由为:(一)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与证据2或证据3或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其他权利要求亦不具备创造性。(二)本专利权利要求1“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腔体的左侧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和“在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腔体的右侧内壁的上部和下部”的限定不清楚。根据本专利说明书及其附图,腔体、左(右)侧内壁、上部和下部均不在容纳腔内,该种限定并未以说明书为依据,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本专利权利要求1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其他权利要求亦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
国家知识产权局辩称:被诉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法院判决驳回郭某某的诉讼请求。
某电热有限公司述称:同意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答辩意见。
一审法院经审理基本认定了上述事实。
一审法院认为:被诉决定认定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的区别特征为“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也就是说,被诉决定认定槽状结构为区别特征。但被诉决定在证据1公开内容的认定中有如下表述:“图1-3显示腔体的左右侧外壁为凹弧形(相当于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该部分认定则将槽状结构认定为已公开内容。被诉决定的上述认定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由证据1的图1-3中可以看出,虽然证据1的腔体两侧略有弧度,但其弧度过小,显然无法被称为槽状结构,因此,上述技术特征并未被公开,属于区别特征。被诉决定对证据1的描述部分有误,一审法院予以纠正。
除上述区别特征外,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容纳腔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均为向外凸的弧面,但证据1腔室内部的左右两侧存在对应的定位条,因定位条为向内凸出,故证据1腔室的内表面并非“向外凸”的弧面,而是“向内凸”的定位条。该技术特征亦属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的区别特征。
上述区别特征的技术效果在于当对本专利所涉产品进行高度方向的上下挤压时,不易损坏发热组件。因此,上述区别特征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在上下挤压过程中使得发热组件不易受到损坏。
因为创造性判断过程的实质是对于研发过程的重构,故对本专利权利要求1是否具备创造性的判断,实质上判断的是在正常的研发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以证据1作为研发起点时,基于通常的研发规律,是否无需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针对本专利所涉产品,本领域技术人员均知晓在其后续加工过程中需要从高度方向进行上下挤压,这一过程可能造成发热组件损害,此亦为证据1存在的技术问题。基于通常的研发规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发现问题后,会首先分析导致该问题的原因。针对证据1存在的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分析出该技术问题是由加工过程中腔体向内运动使得加热组件与腔体内壁相接触所导致。因二者之间是否接触与二者之间是否有足够空间直接相关,而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如果在挤压过程中,腔体两壁向内运动,将无法确保足够的空间。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会寻求腔体两侧向外运动的技术手段。为使腔体向外侧运动,将内壁两侧设置为向外凸的弧面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手段。此外,在将内壁设置为向外凸的结构的同时,将外壁设置为槽状结构,以为外壁两侧在受压过程中的变形提供相应的形变空间,进一步避免发热组件与腔体内壁相接触,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手段。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证据1的基础上,基于其所掌握的本领域知识及能力,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本专利权利要求1。据此,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与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郭某某有关本专利权利要求1不具备创造性的主张成立,一审法院予以支持。被诉决定相关认定有误,一审法院予以纠正。
郭某某虽然主张本专利其他权利要求亦不具备创造性,但因被诉决定有关其他权利要求具备创造性的认定是基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并未对其他权利要求单独进行评述。故一审法院未直接对其他权利要求进行评述,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重新作出的审查决定中对其他权利要求是否具备创造性进行评述。
针对郭某某有关本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的主张,一审法院认同被诉决定的意见。
一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二项之规定,判决:“一、撤销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的第45387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二、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案件受理费100元,由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负担。”
某电热有限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维持被诉决定。事实和理由为:(一)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存在3个区别特征:1.定位筋设置在侧壁的上部和下部;2.侧壁在上、下定位筋之间设置成向外凸的弧面;3.外壁为沿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通过区别特征1-3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本专利才能够既避免压制过程中侧壁向内变形对发热组件造成挤压损伤,又不会因为侧壁向外变形而破坏定位筋的定位功能。一审判决及被诉决定关于证据1位于侧壁中间的两个定位条相当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位于侧壁上、下部的定位筋的认定错误,遗漏了“定位筋设置在侧壁的上部和下部”的区别特征。(二)证据1只考虑了提高传热均匀性的问题,而未发现并认识到发热组件可能会被向内变形的铝管侧壁挤压损伤的问题。证据1将铝管侧壁设置成内凹,才能保证在对铝管进行上下挤压加工时其定位条与发热组件的间隙变小,实现定位功能。在证据1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想到将证据1的铝管侧壁改成外凸,否则,铝管挤压加工时其定位条会随铝管侧壁的变形而向外移动,导致其定位条与发热组件的间隙变大,从而破坏证据1定位条的定位功能。因此,在案证据没有给出将区别特征1-3以上述协同作用的方式应用到证据1中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从证据1出发也不能想到该涉及多个区别特征相互协同配合的技术方案,以证据1为起点结合公知常识无法得到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三)一审判决虽正确认定了区别特征2未被证据1公开,但又认定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手段,并以此得出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本专利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四)无效宣告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中并未提出一审判决认定的公知常识,一审判决自行增加新的无效理由,违反了法定程序和听证原则。
郭某某辩称:本专利不具备创造性。不认可某电热有限公司上诉主张的区别特征。在本专利产品所属领域内,技术改进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发热组件处在腔体中心位置,腔体受到挤压导致发热组件被损坏的问题并不存在,侧边的铝管形变对于发热组件的安全问题不产生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知晓挤压过程中腔体侧壁容易损害发热组件的情况下会寻求技术手段解决该问题。郭某某在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中提交的证据3、4均已公开该技术手段。一审判决对公知常识的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未违反法定程序,应予维持。
国家知识产权局述称:坚持被诉决定意见,不认可一审判决将槽状结构区别特征认定为公知常识。
本院经审理查明: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属实,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另查明:
(一)本专利说明书有如下记载:
第[0003]段记载:“现有的PTC加热器在将PTC发热元件置于铝管中的容纳腔后,PTC发热元件容易向铝管的两侧壁靠近,在铝管两侧施加压力使铝管压紧变形时,PTC发热元件将受到刚性压力,易被压碎,从而造成品质隐患,给使用者带来品质方面的担忧。”
第[0006]段记载:“在以上技术方案中,第一定位筋和第二定位筋共同使得PTC发热组件可以居中定位在容纳腔内,且由于两条所述第一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左侧内表面为向外凸的弧面,以及两条所述第二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右侧内表面也为向外凸的弧面,在压制腔体时,腔体的左侧和右侧受力后将向外变形,槽状结构提供了变形的空间,对PTC发热组件的侧边不会受到侧压力,因而PTC发热组件不易压碎,工作更安全。”
(二)证据1说明书有如下记载:
第[0002]段记载:“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299852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削片式陶瓷PTC加热器,虽然公开了铝管与散热片为一体化结构,提高了铝管与散热片之间的传热效率,但是,由于PTC片、引出电极和绝缘膜组成的PTC加热芯整体在铝管中的位置空间过大,在压制铝管时会出现PTC加热芯不在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导致压制铝管时宽度方向铝管受力不均匀,PTC加热芯和铝管上下内壁的接触的一致性较差,影响了PTC加热芯向铝管传热的均匀性,长时间的使用容易造成功率衰减较大。”
第[0030]段记载:“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定位条12为高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二个条状结构。”
图3(见判决书附图)为证据1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本院认为:本专利申请日为2015年8月3日,在2008年修正的专利法施行日(2009年10月1日)之后、2020年修正的专利法施行日(2021年6月1日)之前,本案应适用2008年修正的专利法。本案二审争议焦点问题是:(一)一审是否存在程序违法。(二)本专利权利要求1是否具备创造性,具体为:1.被诉决定及一审判决关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的认定是否有误;2.本专利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
(一)一审是否存在程序违法
某电热有限公司上诉主张,一审判决虽正确地认定了区别特征2没有被证据1公开,但其认定该区别特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手段,并以此得出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和公知常识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而无效宣告请求人在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中未提出一审判决认定的公知常识,一审判决自行增加新的无效理由,违反了法定程序和听证原则。
对此,本院认为,郭某某在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口审中已经明确主张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和常规技术手段的结合不具备创造性。某电热有限公司在无效宣告请求审查程序中也已主张“两条所述第一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左侧内表面为向外凸的弧面,两条所述第二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右侧内表面也为向外凸的弧面”构成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一审法院在庭审中,针对该技术特征进行了调查,某电热有限公司对该技术特征的结构及功能、效果均陈述了意见,一审法院庭审中虽未明确提出该技术特征是否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手段并要求某电热有限公司对此发表意见,但尚不构成程序违法。某电热有限公司的上述主张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二)本专利权利要求1是否具备创造性
1.被诉决定及一审判决关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的认定是否有误
关于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被诉决定认定为“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一审判决在此基础上增加“容纳腔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均为向外凸的弧面”为区别特征。某电热有限公司上诉主张,被诉决定及一审判决还遗漏了“腔体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筋”的区别特征。郭某某对此不予认可。本院分析如下:
关于“腔体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筋”是否构成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证据1说明书第[0030]段记载“定位条12为高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二个条状结构”;证据1图3显示,证据1定位条设置在腔体内侧壁的上部和下部;定位条在证据1中的作用与定位筋在本专利中的作用相同。故“腔体内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筋”已被证据1公开,不构成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某电热有限公司关于被诉决定及一审判决遗漏该区别特征的主张不能成立。
关于“容纳腔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均为向外凸的弧面”是否构成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本专利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两条所述第一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左侧内表面为向外凸的弧面,两条所述第二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右侧内表面也为向外凸的弧面”,指的是同侧两条定位筋之间的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为外凸的弧面,而非容纳腔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均为向外凸的弧面。证据1图3显示,证据1同侧两条定位条之间容纳腔的内表面为外凸的弧面。故证据1公开了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上述技术特征。一审法院关于“容纳腔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均为向外凸的弧面”构成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的认定有误,本院予以纠正。
综上,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仅为“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被诉决定对此认定无误,本院予以确认。
2.本专利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
判断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要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和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出发,确定现有技术中是否给出将区别特征应用到该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启示。如果区别特征与其他技术特征存在协调配合关系,区别特征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及其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其他技术特征的技术效果为前提,而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基于其发明目的和发明构思所对应的技术特征不可能产生相同的技术效果,则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现有技术不会产生改进的动机,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并非显而易见。
前文已述,本专利权利要求1与证据1的区别特征仅为“所述腔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外壁均为沿所述腔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结构”。根据本专利说明书第[0006]段的记载,定位筋之间的容纳腔两侧内表面为向外凸的弧面,在压制腔体时,腔体侧壁受力后向外变形,槽状结构提供了变形空间。可见,槽状结构为本专利带来的技术效果与前述外凸弧面所产生的腔体侧壁向外变形的空间需求是密切相关的。据此,本专利权利要求1相对于证据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压制腔体时提供向外的变形空间。
而根据证据1说明书第[0002]段的记载,证据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PTC加热芯整体在铝管中的位置空间过大,在压制铝管时会出现PTC加热芯不在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导致压制铝管时宽度方向铝管受力不均匀。为了使PTC加热芯放置在铝管中时在宽度方向上居中,证据1在侧壁上设置了定位条限制PTC加热芯在铝管宽度上的移动空间。如果在压制时证据1侧壁整体向外凸出,则定位条必然向外移动,定位条与PTC加热芯之间的距离将增大,PTC加热芯在铝管中的活动空间也会增大,将难以在铝管宽度方向上居中,有悖证据1的发明目的。结合证据1图3外表面为向内凹的弧面结构,证据1定位条之间的腔体内表面虽然也为向外凸的弧面,但不会产生腔体侧壁受力后向外变形的技术效果,进而也不存在侧壁向外变形后需要容纳空间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证据1的基础上,不会产生在两侧外壁上设置槽状结构以提供向外变形后的容纳空间的改进动机,郭某某所主张的现有技术既未公开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槽状结构也没有给出技术启示,亦没有证据表明在腔体外壁设置槽状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技术手段。综上,现有技术没有给出将区别特征应用到证据1以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启示。一审判决关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证据1的基础上,基于其所掌握的本领域知识及能力,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认定有欠妥当。被诉决定对本专利权利要求1具备创造性的认定结论正确,本院予以确认。
因“定位筋设置在侧壁的上部和下部”“容纳腔的左、右两侧内表面均为向外凸的弧面”不构成区别特征,某电热有限公司基于其为区别特征提出的其他主张,本院不予评述。
关于本专利的其他权利要求是否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本专利是否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本院经审查认可被诉决定的认定,鉴于当事人二审中未提出具体诉讼理由,本院不予赘述。郭某某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
综上所述,东方山源的上诉请求成立,应予支持。一审判决认定事实及适用法律均有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七十条、第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0)京73行初14186号行政判决;
二、驳回郭某某的诉讼请求。
一审案件受理费100元,由郭某某负担。二审案件受理费100元,由郭某某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 邓 卓
审 判 员 徐 飞
审 判 员 张新锋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法官助理 胡振芳
技术调查官 王立石
书记员 张远思
书记员 郜 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