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透过数字看本质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366件京产植物新品种获得国家授权 占比全国超10%

发布时间:2022-04-14 来源:北京日报
标签: 植物新品种
字号: +-
563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去年全国植物新品种授权3218件,其中北京市获得授权366件,占11%,稳稳站在全国前列。

位于农大南路中国农科院院内的大北农生物技术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正在开展课题攻关。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不是件容易事,大北农创种科技副总裁李军民透露,近十年来,他们在农作物种业累计研发投入17亿元,育种科研人员300余人,其中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占比高达40%。“截至2021年底,我们拥有国内发明专利99件、国际发明专利PCT37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56项,选育国审品种160多个。”李军民介绍,持续不断的高研发投入,为大北农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筑牢根基,大豆在生物育种“卡脖子”难题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玉米培育了200多个生物新品种。

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最强的国家级种业研发机构、高端种业创新人才和种业领军企业,种业研发实力强大。据北京市种子管理站数据显示,在京研发的植物新品种每年获得国家新品授权的数量超过300件,玉米、蔬菜新品种培育数量均占全国10%以上。“植物新品种权授权量的不断增加,体现了科研育种单位知识产权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反映出北京种业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北京市种子管理站行业管理科郭慧杰说,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耗时长、耗资大、专业性极强,“可以说新品种的层出不穷是科研实力的一种象征。”

纵观近十年北京各科研院所及育种企业审定品种数量,有一个喜人的变化。“以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近10年来,企业的科研实力也有了大幅提升。”郭慧杰说,在2012年,来自科研院所的审定品种数量占52%,来自企业的仅占48%。这一数据如今已有很大变化,2020年,来自科研院所的审定品种数量占比降至25%,企业占比上升至75%。“更多企业开展科研育种,对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郭慧杰说。

为进一步激发种业创新特别是农作物育种原始创新,保障北京现代种业健康发展,《北京市种子条例》已在4月1日起施行,“强化种子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育种基础创新能力”“将植物新品种权、育种方法发明专利权等育种领域知识产权纳入全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内容被写进文本。未来,北京将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研发、产学研用结合等方向全面发力,蹄疾步稳地迈向“种业之都”。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