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创新产生权利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梁平豆筋加工获得11项国家专利

发布时间:2014-05-09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向婧
标签: 梁平
字号: +-
563


  在重庆,制作豆筋都是用煤炭灶煮熟豆浆,再通过手工提取浆皮并旋转成柱形,最后烘干后制成。但记者近日了解到,梁平县一家豆筋生产企业首开先河,用机器生产豆筋,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

  豆筋,又称豆棒。在位于梁平县金带镇工业园的一根豆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20多台豆筋加工机一字排开,磨好、滤好的豆浆直接注入长方形的豆浆锅内,机器自动下签、提签、卷裹、成型、整型,工人只需站在一旁,偶尔将卷裹得不规则的整型即可。公司董事长魏奎富告诉记者,一个工人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可以加工20到25公斤,效率提高了,生产出来的豆筋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魏奎富家住梁平县明达镇龙马村二组,今年40岁。他先后在广东、上海等地闯荡。2012年6月,魏奎富回到老家创业。一次和朋友聊天时,他了解到,豆筋一直是手工加工,两名工人站在煤炭灶前忙碌12个小时,才能加工约15公斤豆筋,不仅辛苦,而且豆筋的卫生质量也常常难以掌控。

  魏奎富进一步调研后了解到,全国生产豆筋的装置尚属空白,这使他对研发豆筋加工机器产生了浓厚兴趣。

  豆筋加工对时间控制要求十分严格,一个不慎,浆皮和浆汁就无法分离,加工的豆筋不成形。为了掌握准确时间,他带着秒表,来到农户家中测试,发现从下签、提升到卷皮的时间在3到5秒左右。于是,他根据这个时间,先后做了21次破坏性试验:让豆筋加工机器运转48小时,以验证机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取得成功,并获得了国家全自动豆筋生产设备的发明专利。

  接着,魏奎富又开始琢磨异型豆筋锅。传统的豆筋锅,多是直径一米宽的圆锅,用在机器设备上不合适。为了设计出适合的锅型,他试验了多次,既要满足生产需求,又要节能、不浪费原料。试验到第7口锅时,他发现,65厘米宽度最适宜,1公斤黄豆可以加工0.6公斤豆筋,生产1公斤豆棒比原来可以节约2.4元成本。凭借着这项创新,他又获得了一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豆筋自动化加工,其能源主要是锅炉烧煤产生蒸汽,再通过气压包输送给锅发热,魏成富再接再厉,又成功研发了平面梯形气压包,将豆浆锅内的气压降低,既节能,又满足了生产需求。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