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创新产生权利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复方蒿甲醚"侧记

发布时间:2009-09-11 作者:
标签: 医药专利
字号: +-
563
        “中国制造”勇攀世界顶峰
  2009年4月28日,一条新闻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义清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治疟特效药“复方蒿甲醚”,荣获2009年度欧洲发明最高奖——“欧洲发明人奖”。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国医药界获得的第一个世界级大奖。周义清教授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目前,“复方蒿甲醚”已获得49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通过了84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核心目录,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质量审核的青蒿素类复方药。该药临床治愈率高达97%,饱受疟疾危害的国家均将其列为一线用药,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治疗抗药性疟疾的最佳药品,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中25年来仅有的三个专利药物之一。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国科学家耗费数十年心血研制的抗疟新药,赢得了世界的认可。截至目前在全球已临床治疗大约2.5亿疟疾病例,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今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经科学考察已正式批准“复方蒿甲醚”在美国注册上市。自此,该药成为迄今惟一由中国科学家原创发明并获得美国FDA注册的专利药物。
  半生“痴迷”济苍生
  已经80多岁高龄的周义清教授告诉笔者,“复方蒿甲醚”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开始研制到取得成功,前后跨越20多年,颇有传奇色彩。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人民饱受疟疾折磨,致死率很高。1967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下令,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究开发抗疟新药。作为攻坚力量,军事医学科学院迅速投入到这项艰巨的科研任务中。
  “当时条件很艰苦,很多科研人员都去海南、云南等疟疾流行地区做研究。我曾经6次感染疟疾,每次都徘徊在死亡边缘。”周义清对当年的研究工作仍记忆犹新。
  进入7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从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炼出一种治疗疟疾的化合物——青蒿素,并在云南和海南等疟疾高发区进行临床试验。此后,科研人员又在青蒿素基础上开发出疗效更好的衍生物——蒿甲醚。1976年,我国又研制出疗效持久的化学抗疟药——本芴醇,这一新药荣获了我国药学界迄今为止唯一一项国家发明一等奖。
  此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又踏上新的征程,开始寻找新型抗疟药,并依据世卫组织提供的规范研究标准进行延缓青蒿素类药物抗性的初步研究。
  25载磨一剑。1992年4月,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终于研制成功,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成为我国首个青蒿素类复方抗疟药。“复方蒿甲醚”凝结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也磨尽了他们的青春年华。
  团队精神成为攻关“法宝”
  干事业,军事医学科学院素来有自己的一大“法宝”——团队精神!
  从事医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都有一个共识:创制新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需要十年时间,甚至更长。而且需要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医学以及中试生产工艺等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够获得像样的科研成果。
  “为了拿出世界一流的抗疟药创新成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开展了大协作、大攻关,按照专业分工,责任到人,实现优势互补,紧紧围绕共同理想默默地奋斗,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周义清深深地感慨道。
  今天,“复方蒿甲醚”已成为享誉国际医药市场的知名品牌,它的成功带来了显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深刻的科学启示。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万兴坤政委告诉我们:“‘复方蒿甲醚’从开始组方到取得成功,很多科技人员参加了攻关,他们从来不计名利得失,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团结协作凝聚力。长期以来,不管是配合重大军事行动,还是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完成多样化任务中,他们始终坚持发扬老一代科技人员的光荣传统和团结协作精神,每一次都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各种急难险重任务。”
  日出江花红胜火。如今,这种“团队精神”正激励着新一代科技人员献身使命,勇攀世界科学新高峰!(解放军报 特约记者 吴志军 郝成涛)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