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维权之路漫漫而修远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作品被模仿、抄袭并在网店上大量销售

发布时间:2016-06-08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姜旭
标签: 盗版 周尊圣 文联
字号: +-
563
  国内著名山水画家周尊圣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某画家举办的一场个人画展中,有一幅作品与自己前几年创作的作品几乎无异。“以前,我也遭遇到其他人抄袭模仿或者对我的作品进行复制然后署上其姓名的情况,但像这次几乎完全照抄,而且还在其个人画展中进行展出的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周尊圣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愤慨地表示,对于这种侵权盗版行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实,周尊圣的这种遭遇,在文艺界并不少见。记者在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不久前举行的文艺法律志愿服务座谈会上了解到,在摄影、工艺美术、曲艺表演、书法等不同文艺领域,侵权盗版行为经常发生,且侵权形式复杂多样,给权利人造成很大伤害。但由于多数艺术家专注艺术创作,对法律知识不甚了解,维权意识不高,不少人同周尊圣一样,未对侵权盗版行为进行及时阻止,让侵权者有恃无恐。“知识产权是调整和规范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法律制度,只有保护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才能鼓励文艺创作,催生文艺精品。”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强调。

  侵权盗版困扰艺术创作

  在淘宝网上,记者以“周尊圣”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12页近200条结果,包括了“周尊圣作品集”“周尊圣临摹本画集”“周尊圣真迹”等,价格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但是,周尊圣告诉记者,这些在网络上销售的作品大多为侵权作品。“我的每一幅原创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能出现多幅一模一样的作品?”周尊圣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很多画家都有过作品被侵权盗版的经历,且盗版形式多样,让人防不胜防。有的是出版机构未经授权出版画册,有的是过度模仿原作风格,有的则是赝品当真品卖,还有的是通过高科技进行复制后再署上他人的姓名等等。“如果艺术家们再不进行维权,整个艺术市场都将受到伤害。”周尊圣表示。

  对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际知名工艺美术大师沈锦丽感同身受。沈锦丽擅长大型漆艺制作和漆线雕技艺,她的作品被多个国家元首收藏。然而,每当有新作品研发、制作出来,或者作品获奖时,很快就会出现模仿、复制品,让原作贬值。“我从事民间工艺制作近30年,一直比较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时进行作品著作权登记等,但仍不能防止作品被侵权盗版。现在民间工艺都在进行结构调整,向高级定制、限量发行转型,抄袭模仿让工艺品大大贬值,严重影响了民间工艺的制作和传承。”沈锦丽对此表示无奈。

  对于不容乐观的文艺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状况,2012年起,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就通过中国文联所属的11个全国文艺家协会,以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文艺界维权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反馈结果来看,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中权益曾遭受侵犯的平均比例在50%以上,个别门类高达70%,著作权中人身权和财产权都存在受侵犯的情况。对于自由职业者群体来说,遭遇侵权后个人维权能得到解决的只有6.6%。侵权盗版等行为已严重影响到艺术的创作与创新。

  集思广益维护合法权益

  既然知道自己的作品被侵权盗版,为何很多权利人不进行维权呢?周尊圣和沈锦丽均认为,很多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对法律知识不甚了解,不知道通过哪些渠道去维权,尤其是一些自由职业者普遍存在维权意识不够,维权能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司法诉讼周期长、获赔数额低、维权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他们维权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中国文联多年来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和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维权服务,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认可。2013年,中国文联启动文艺法律志愿服务,2014年又正式成立了由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专业干部和特邀律师组成的法律志愿服务团。几年来,法律志愿服务团奔赴各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法律志愿服务。为使文艺法律志愿服务更贴近文艺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不仅在每次开展服务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维权诉求,还专程邀请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一起交流维权经验,研讨维权难题,不断丰富文艺法律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实际维权需求。

  为让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中国文联法律志愿服务团特邀律师根据多年来的法律实务经验,针对网络时代文艺侵权案件的特点和难点,从多个角度建言献策。专家认为,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权益保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通过开展维权指导和培训、加强对疑难案例研究、建立维权网络服务平台等方式开展文艺法律志愿服务。另外,还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文艺维权的民间调解机制,以有效地维护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