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技术合同
-
涉“物联网定位”技术合同纠纷犯罪线索移送案民事二审判决书
)技术合作开发合同纠纷一案,不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于2020年12月25日作出的(2019)粤73知民初633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21年7月13日立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于2021年11月9日询问当事人,上诉人德国某物联公司的代表人胡*、委托诉讼代理人肖**,被上诉人广州某研究院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吴**到庭参加询问。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德国某物联公司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一审
发布时间:2024.11.19 -
2017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简报
据全国技术市场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367586项,成交金额为13424.22亿元,同比增长14.71%和17.68%。全国技术市场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 按合同类型统计,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服务合同仍位居首位,成交额为6826.17亿元,同比增长16.66%;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达到4748.54亿元,居第二位,涨幅36.47%;技术转让合同有所下降,成交额
发布时间:2018.02.27 -
技术合同的立法论
我国正倡导并开展创新型经济,这决定了技术及其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已经和必将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对此务必重视且予以规范,技术合同便不可或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于2017年8月8日拟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合同编(草案)》(以下简称《合同编(草案)》),它承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关于技术合同的章节,并有所前进。这值得肯定,但在技术合同的
发布时间:2019.01.18 -
涉“内部协议”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案
涉“内部协议”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案 一审案号:(2019)苏01民初2615号 裁判要旨 合同具有相对性,内部协议通常只对签订协议的内部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不产生对外效力。但当内部协议就外部软件开发合同所涉事实作出明确具体地确认时,该内部协议确认的事实可作为外部软件开发合同关系认定的依据。 案情摘要 原告:杭州暴走宅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暴走宅公司) 被告:镇江城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城际
发布时间:2022.01.24 -
未签订书面合同时技术开发合同内容的确定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代小晞) 【裁判要旨】 在未签订书面技术开发合同的前提下,一方当事人如果提出了明确详尽的要约,且双方均认可已按照要约内容进行了技术开发,则双方形成合意并已建立合同关系。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约定不明时,由于该技术开发合同的特殊性,在划定合同履行范围时,应以合同中关于软件功能和效果的约定来确定当事人缔结合同时的真实意思表示。 【案情介绍】 成都友嘉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友嘉
发布时间:2016.07.04 -
未签订书面合同时技术开发合同内容的确定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 代小晞) 【裁判要旨】 在未签订书面技术开发合同的前提下,一方当事人如果提出了明确详尽的要约,且双方均认可已按照要约内容进行了技术开发,则双方形成合意并已建立合同关系。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约定不明时,由于该技术开发合同的特殊性,在划定合同履行范围时,应以合同中关于软件功能和效果的约定来确定当事人缔结合同时的真实意思表示。 【案情介绍】 成都友嘉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友嘉
发布时间:2016.07.04 -
销售合同中的保密条款是否构成使用公开?
。 在审查实践中,该技术内容是否处于保密状态,即技术内容是否仅面对特定人公开还是处于公众可以得知的状态是其中一个判断难点。对于一般的购销合同(买卖合同)关系来说,购销合同履行之后,即购买者支付货款,销售者交付货物,货物的所有权转移至购买者之后,购买者即获得对货物的占有、使用、处置的权利,而没有对所购买的商品所包含的技术内容予以保密的义务。另一方面,销售者公开销售其产品等,面向的是公众,此时已经使所
发布时间:2018.11.21 -
“空调专用微处理器控制芯片”开发合同案二审判决书
。双方工程师围绕实际操作事宜有频繁沟通,但仅限于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与金属层修改无关。星某公司对于功耗的需求视为对涉案合同提出修改,应通过双方负责人修改合同。星某公司负责人未提出过待机功耗规格参数,应不视为其作出了继续履行合同的确认。再次,泰某公司已主动表达履约善意,若还要求其不得不面临至少两次金属层修改,既不公平也不符合商业逻辑。由于星某公司宁愿高价购买第三方芯片也不肯积极确认修改方案,才导致合同
发布时间:2024.09.05 -
技术合作开发中违约方不应享有专利权
履行过程中出现违约时项目成果的权利归属认定。在拥有技术一方主张合同相对方未按约提供资金和物质条件时,需结合在案证据综合判断双方合同义务履行情况,特别是当被诉方主张已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应判断其所提供的资金或者物质条件是否与涉案项目有关,项目已使用资金占项目预估自筹资金和已获专项发展资金的占比等,从而进一步认定项目未按期顺利推进最终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责任方。 涉案协议违约条款约定因项目产生
发布时间:2023.07.26 -
违反合同约定申请专利不应享有专利权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结一起涉及化工领域的发明专利权属纠纷,认定在有合同明确限制的情况下,技术受让方未经技术提供方许可,擅自利用提供方提供的技术方案提出专利申请,即使在提供方技术方案基础上作出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违背了合同约定和提供方的意愿,受让方也不能当然因其改进而享有专利权。 上海某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某公司)起诉主张,安徽某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某公司)名下的名称
发布时间: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