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根植文化,激发创意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国产IP“封神”,还有几万里?

发布时间:2023-08-10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标签: 知识产权
字号: +-
563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中国电影脱口而出的心中锦绣,惊艳了这个暑期。

1.jpg

(一)

水草丰美的江夏、美轮美奂的长安、歌舞翩跹的扬州、金戈铁马的边塞……

当高适、李白、杜甫、王维这一串闪耀的名字走进大银幕上铺展的山河画卷,吟诵起耳熟能详的千古诗篇,观众也好似走进了那如诗如画的三万里“长安”。大伙儿直呼,“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国漫早该作这一曲绚烂诗篇”。

精巧传神的人物刻画,华丽壮观的登基大典、战火肆虐的冀州城寨……

《封神第一部》十年磨一剑,完成了中式美学与西式电影工业化的一次融合、碰撞,勾勒出我们对远古神话想象的具体轮廓,更再次勾起许多影迷津津乐道的“中国神话宇宙”愿景。

视觉盛宴,给人以享受,也引人思考——

东方文化独特的诗意与想象力,能赋予中国影视作品怎样的生命力和号召力?

2.jpg

(二)

“什么是我们最大的IP?中华文化就是。”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里的回忆,而是取之不竭的深邃的泉。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披风猎猎,细节生动、特效炫酷,一棒打出国漫崛起的希望。

《琅琊榜》情义千秋,在美学呈现和精神气质上都展现出中国风、东方美,“一盏不灭的长灯”照亮古装传奇剧的审美标杆。

《典籍里的中国》对话先贤,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掀起识读古籍经典的新风尚。

神话传说、厚重历史,水墨工笔、礼乐戏曲,浪漫诗情、忠义肝胆,无论是经典故事再演绎,还是传统技艺再运用,无论是中式美学再呈现,还是传统价值再表达,无需特意去强调,总有一服一器、一餐一饮、一诗一画,能激起国人那份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归宿。

(三)

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而出,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虽有之,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却也不少。

乱改经典格调低下。不少创作者钟爱“魔改”,人物形象面目全非,故事情节移花嫁木,肆无忌惮乱点鸳鸯谱,甚至掺杂了不少低俗情节,既毁经典又毁三观。

复制粘贴千篇一律。从群起式穿越,到浮夸式画风,到言情式套路,再到剪不断理还乱的抄袭风波,各路所谓新作剧名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总给人“撞脸”之感。

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嘴上喊着“继承传统文化”、纯匠心大制作,结果最后呈现的,却是甲朝代的家具摆设、乙朝代的服装妆容、丙朝代的称谓仪制。辣眼场面,更像是自欺欺人。

技术硬核故事无核。不少电影特效拉满,可故事要么太过俗套和当下现实格格不入,要么过于“低智”难引人共情,一顿硬核操作下来,只见其形不见其神。

努力尝试但效果不理想的“传承”尚情有可原。可心浮气躁、胡编乱造,娱乐至上、流量为王,只想着利用“传统文化”榨取经济利益,最终输出了一堆四六不靠的雷剧、烂片,就让人倒胃口了。

任何创作都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

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吉光片羽数不胜数,可从捡拾到打磨再到最后惊艳出场、圈粉卖座,这一路并不好走。

3.jpg

(四)

其一,须坐得住冷板凳。

有创作者“凡尔赛”:咱们的文化宝库里优秀东西太多也是一种烦恼。

神话志怪精彩诡谲但也晦涩难懂,除了大家已经熟悉的,还有哪些故事可挖?唐诗宋词浩如烟海,诗人词人成千上万,浪漫情怀从哪里切入抒发?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只有坐下来像搞研究式的“挖呀挖”,把本子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体悟,才不会在人云亦云中迷了路。

在看《长安三万里》之前,很多人担心会看一场背诗大会。可进入影院却发现,片子里除了经典诗词与盛唐盛景,更有诗人们丰盈的一生。

这背后,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没有对繁多诗词的认真品读,对繁杂地点、人物等的耐心梳理串联,必不能至。

(五)

其二,须跳得出旧框框。

传统从来就不是一个僵死的概念,正如历史学家所说的,我们总是在“发明传统”。

经典固然是经典,但若一成不变搬上荧幕,形式上、内容上都容易“审美疲劳”。而一些设计、巧思或许看上去颇为颠覆,但跳出固有窠臼讲好“新故事”,以独特视角营造“熟悉的陌生感”,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横扫50多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情节上通过“魔丸”“灵珠”的巧妙设计,把故事转向更适合当代年轻人的改变命运、逆风成长的主题。

动画短片《中国奇谭》意外出圈,或是以西游记为背景讽喻当代“职场社畜生活”,或是在诡谲的“套娃”故事中探讨人心复杂多变,都让不少观众从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妖”。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用历史文化滋养“新的时间”,进行更有贴近性的时代表达,才更能激发我们追寻“精神原乡”的冲动。

4.jpg

(六)

其三,须拿得出真匠心。

这些年,“工业化”一直是影视行业的热词。大抵是指影片制作每个环节都分工明确、标准清晰、视效精良。

从这个角度看,影视创作者应该争做文化匠人,而非单纯的文化商人。少一些急功近利,才能把挖来的“璞玉”打磨成优秀的作品。

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为呈现神秘莫测的“五维空间”“虫洞穿越”等天体物理学概念,制作方不仅邀请物理学家“现场教学”,还将一位编剧送往“专业补习班”研究理论。

《封神第一部》在拍摄之前也专门为演员开设训练营,除了学习表演基础、先秦文化史、礼乐、影片赏析之外,还要接受游泳、塑身、马术等训练。

这样的幕后付出,不必宣发吹得天花乱坠,观众通过作品本身就能看得真切。

(七)

犹记2008年,好莱坞制作的以中国“儒释道”文化为背景的《功夫熊猫》,一经上映就在中国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举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电影。

对彼时的中国观众来说,它既惊艳,更给人以刺痛。不少国人乃至圈人人士曾感慨万千,“我们自己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精品”“为什么这么好的文化元素,我们天天都能看到却视而不见,最后被外国人拿去,反过来占领中国市场”……

时隔10多年,喟叹犹在耳边。

当然,相较那时,对标好莱坞精品,我们已走出了很远的路。尤其是,在数部佳作的激励下,很多观众甚至开始憧憬“唐诗宇宙”“神话宇宙”系列。有影迷还仿照着“漫威宇宙系列电影”,为之起好了一串片名,看着让人心潮澎湃。

5.jpg

(八)

人们常说,“梦想还是要有的。”

影视作品本就是造梦的艺术,背靠中华文化这一宝藏,怀揣国产IP“封神”的理想,我们有能力造一个更大的梦了吗?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在银幕、荧屏之上,我们能再造一个承载着万千诗韵的黄鹤楼吗?

挑战重重,但也机遇满满。

从《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到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带来“首博热”,从创新特色浓郁的故宫文创圈粉无数,到极具古典美的汉服引领网络新风尚,随着中国崛起的脚步,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热,国潮爆款渐成顶流,立足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有着极其庞大的观众基础。

虽然今时今日,相比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我们在视效水平、制作分工、人才储备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我们的“大制作”还是高度依赖导演或者制片人,行业工业化制度和体系的架构还有待时日。不过就行业内部而言,“工业化”思维已深入人心,边学习、边消化、边探索,中国电影工业化已在路上。随着5G、AI、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逐步成熟,影视工业化也有了新的技术依托。

(九)

《一代宗师》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今天,中国影视就站在巨大风口之上。

笑看风起云涌,投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保持耐心、匠心、好奇心,虽路漫漫或万里之遥,也总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一天。

6.jpg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