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技,引领生活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北斗,自主知识产权叫响“世界品牌”

发布时间:2022-11-30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标签: 北斗
字号: +-
563

探索浩瀚宇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从夜观“北斗”到建用“北斗”,从仰望星空到经纬时空,我国创造了中国北斗耀苍穹的奇迹。

不久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其中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称北斗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应用,赋能各行各业,融入基础设施,进入大众应用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基石,为卫星导航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北斗发展进入新时代,自主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中熠熠生辉。

创新耀星空,书写人类时空文明

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是中国北斗跻身世界一流的底气。

“我们突破了主备卫星钟时频信号无缝切换、星间链路、在轨赋能等关键技术53项,其中6项为国际首创,使‘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告诉本报记者,这些技术很多已经开展了专利布局,如“一种导航卫星载荷的在轨重构系统及方法”,就是针对现有导航卫星在轨重构流程不可中断的需求,提出的一种分段式高速在轨重构方法,利用星上高速传输功能和大容量存储功能,优化软件在轨重构流程,减少重构时间和计划中断时间,增加境外弧段的利用率。这样卫星在发射上天后仍可以实现性能的持续提升。

北斗系统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芯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两款专用芯片随北斗卫星升空入轨,令其设计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772所原所长赵元富印象深刻:“这是一件很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从北斗开始,我们的国产宇航芯片被大规模使用。”多年来,赵元富和团队成员攻克航天集成电路领域多项技术难题,先后研制成功230余种抗辐射芯片产品,构建了宇航集成电路产品体系,涵盖了微处理器、FPGA、总线、存储器、转换器等关键宇航集成电路的全部种类。其中,“一种倒装焊耐潮湿防护工艺方法”获中国发明金奖。

当前,北斗三号在轨30颗卫星运行状态良好,星上300余类、数百万个器部件全部国产,性能优异,实测表明,其全球定位精度优于5米,在亚太地区性能更好,服务性能全面优于设计指标,继续书写着人类时空文明。

“北斗+”时代,特色服务触手可及

经过多年创新实践,我国已经建成了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正向行业和大众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应用和服务,形成从传统测量测绘向精准农业、变形监测、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的拓展应用。“北斗+”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我国迎来农业大丰收,其中少不了北斗的助力。刚刚过去的三秋时节,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直保无人机、自动驾驶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在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得到运用,许多农民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提前规划好行驶路线,精准掌握农事。

“我们可以结合北斗及遥感数据收集到的信息,在出现病虫害的地区动态安排喷洒农药的机器;在收获季根据作物成熟的区域范围和时间,调配合适数量的农机;根据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精准安排农机的收获路线。我们就此做了大量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包括数据存储和解译、可视化等,目前已经形成了不少的专利。”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北斗导航数据的开发运用,该公司数据产品总监徐春萌表示,北斗导航现在基本成为了现代农业的标配,随着对北斗导航数据的分析挖掘,未来这一领域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也许你没有发现,我们的手机导航已经在运用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应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科技项目主管孙俊伟告诉记者,任何事物的度量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北斗导航将各种创新技术融合在一起并赋能各行各业。为此,该研究院和高校院所、企业合作,聚焦某一领域,对北斗导航产业应用集成创新,孵化更多“北斗+”产业上下游企业。“现在除了陆上交通,我们还在和相关企业合作研究江苏船舶的北斗导航应用,让北斗系统更好服务人民。”

推进国际化,仍需重视知识产权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为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亿用户提供了北斗加速定位和北斗高精度服务,总服务次数已经达到2万亿次。在北斗应用迈向国际化产业化的进程中,创新主体要关注哪些知识产权问题?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的北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北斗卫星导航领域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为北斗系统的专利布局提供支撑。激发北斗创新应用主体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方面的动力和活力,提升中国卫星导航专利基础储备和应用转化能力。

在多年开展相关研究基础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哲告诉本报记者,北斗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支持北斗创新主体积极参与专利优先审查,提升专利质量和保护能力,鼓励地方开展北斗领域专利导航研究,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北斗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北斗相关专利95%以上仅布局在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布局严重不足;从专利布局结构来看,国外申请人的专利主要集中于接收机和系统集成方面,特别是在信号接收处理、芯片、天线等关键技术领域,而国内申请人的专利在服务和应用方面占比较高,在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上还有较大差距。”赵哲建议,面对“走出去”面临的复杂法律环境,我国北斗相关企业应高度重视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对目标市场充分做好法律政策调研,聚焦北斗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突破,同步加强海外专利布局储备,确保自身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保护。

“知识产权制度在北斗系统的顺畅运行并实现产业化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北京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表示,相关创新主体需要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继续加强核心技术和衍生技术的国际专利布局,同时对涉及北斗系统的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做出整体规划,实施大保护、全保护,保障北斗系统的研发成果在国际上保持优势。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