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知产要案,尽在其中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新媒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2-02-16 来源:中国日报网
标签: 快手
字号: +-
563

导 语

作为一个充分体现新媒体内容特征和传播特性的短视频平台,快手凭借受年轻人喜爱和在乡村有着高渗透率的优点,以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出发点,发起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快手对非遗文化和市场价值的挖掘给了传统文化一线新的生机,从快手中活跃的非遗文化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发扬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

3月27日,快手在北京前门召开“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发布会。现场,快手发布首个非遗数据报告。快手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张帆表示:“在文旅部非遗司的支持下,快手将首批在湖南湘西、贵州雷山、四川凉山试点选取非遗带头人,为其提供商业和管理教育,产业和品牌资源等,全方位支持其发展。”

坚持普惠原则、在乡村有着高渗透率的快手是非遗的天然传播土壤。目前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多达989项,比例达72%。在过去的一年里,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250亿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

正是观察到快手上活跃而丰富的非遗生态,以及现实中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代”危机和来自市场的巨大挑战,快手发起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计划将主要分为‘教育+加速器+社区模块’三个部分。借助快手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赋能更多非遗传承者,甚至让更多普通用户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全方面开发与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产生,快手与千年文化的化学反应

在短视频时代到来之前,中国千千万万的民间手工匠人,他们或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是他们和他们的技艺鲜有人知。而今,改变正悄然发生。在快手上,平均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产生并被传播。它忠实地记录着各种民间手工艺人的绝活、即将失传的各大村寨的社火祭祀仪式……记录本身就是价值,这些古老的非遗文化在快手上汇聚成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再也不会消失。

被主流视角贴上“冷门”标签的非遗事业,在几十秒的短视频里被消解成了鲜活的制作环节,以及零距离的非遗传承人。快手揭秘了看似遥远的非遗技艺,几英寸的屏幕那头,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对非遗手艺最感兴趣的一群人。短视频的传播缩短了手艺人和潜在传承人之间的距离,也为这些埋头专注手艺的匠人打开了通往市场的大门。

青年民俗学学者、闽南师范大学教师郑伟斌在这些短视频里看到了非遗走向市场的诸多可能。他认为,非遗传承者自拍自导的短视频符合了传播的规律,更凝练了非遗技艺最精华最本真的要素。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信息迅捷传播的需求导致信息分割和碎片化是很难避免的。借助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能够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推送,以及广覆盖面的传播。同时,对于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对接会有很大帮助。

“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非遗老铁的二次进阶之路

科技的迭代在加速生活的同时,也让很多东西加速消失。这其中就包括承载了文化传承、但却被时代抛在身后的传统技艺。对于重视文化认同的中国人来说,这些传承的消失确实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不完美。但快手是一个年轻人用户占比超过80%的平台,很多非遗文化可以由更多年轻人活化、演绎和传承。

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非遗民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在不断消逝,但通过短视频用户在直播和记录这些非遗民俗,也从另一个维度留下了这些宝贵的存在,“换句话说也是在记录社会发展的进程”。

可以说,得益于快手的产品形态,快手上的非遗传承者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成熟的非遗文化传播之路。而快手此次发起的“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是非遗老铁的二次进阶。

继承、弘扬非遗文化任重而道远,而快手正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快手借助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影像方式真实记录各地民众的多彩生活,深度挖掘不同文化的多样魅力,成为了非遗文化特色表达的传感器。快手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尝试也向世人展现出了正在“重生”的传统文化。新媒体的特性给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桥梁。

上一篇上一篇 没有了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