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泉州项目申遗成功:穿越时空,千年古港向世界讲述海丝故事

发布时间:2021-07-27 来源:金台资讯
标签: 泉州
字号: +-
563

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泉州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的杰出范例。泉州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见证了“刺桐”这座古代东方大港的地位、奉献与风韵。

古港芳华 宋元时期卓越的海洋商贸中心

此次申遗项目的名称定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体现了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其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泉州项目申遗文本团队负责人傅晶表示,“作为国家口岸的泉州,支撑着10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的繁荣。”

由中山南路拐进水门巷,再穿过热闹的竹街集市,沿着沟渠往东,岸边伫立着一块龟裂的石碑,上书“泉州市舶司遗址”。市舶司是封建王朝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专门机构,是一个国家开展海洋贸易的文明窗口。元祐二年,北宋政府将福建市舶司机构设在泉州,标志着泉州港重要地位的确立。

市舶司遗址.jpeg

市舶司遗址。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及至南宋绍兴末,泉州市舶司的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上下,约占南宋全部财政收入的近5%。

丰富的手工业产品,则是泉州能成为东西方贸易大商埠的重要支撑。其中,德化窑的瓷器、安溪青阳(今青洋)铁场的铁器等畅销海外,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jpeg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人民网 刘微摄

遥想当年,能工巧匠云集泉州,在炽热的炉火前挥汗如雨,源源不断地产出各式瓷器和铁器。烧制瓷器和锻造铁器时的熊熊烈焰,与盛开的刺桐彼此呼应,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盛况。

据傅晶介绍,宋元泉州的海外贸易范围涉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广大区域,“来往于泉州的多元社群不仅留下了多元而绚烂的贸易活动和文化、生活印记,还将泉州当地乃至全中国的商品与文化通过繁荣的海洋贸易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泉州也由此声名远扬。”

兼容并蓄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城市范式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承袭海洋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泉州以开放的胸襟,将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融合、打磨,成就一道道文化奇观。

“大量属于不同宗教的遗存的发现,证明了泉州城与西亚、印度和东南亚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刘翀看来,泉州不仅是一处发达的海贸港口,同时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海贸商人的聚居之所和漂泊生活中的精神家园。

开元寺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一方缩影。大雄宝殿后廊一对十六角形石柱,雕刻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东西塔不仅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也处处显示着神秘的印度元素。

开元寺大雄宝殿.jpeg

开元寺大雄宝殿。人民网 刘微摄

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见证了10至14世纪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主要建筑之一明善堂,其正厅内部按照穆斯林礼拜所需风格进行布置。

元代,摩尼教与泉州的佛教和道教信仰融合,创造了“道貌佛身”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

泉州东西方文明兼容并蓄、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景象,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即使在今天也令人惊叹不已。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曾感叹道:“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泉州人以前就做到了。”

悠久绵长的海上交通历史、盛极一时的对外交流文化、璀璨绚烂的中华海洋文明……“泉州在传统的中华农业文明帝国中开辟成梯航万国、舶商云集、多元繁荣的世界大港,成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的杰出典范,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一个经济繁荣、自由开放、文化包容的城市范式。”泉州市副市长周真平说。

永不止步 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力量

南音悠悠未曾歇,海丝风华今再起。与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节奏相随,泉州借由申遗的方式走到世人面前。但申遗成功不是终点,对遗产的保护仍在路上。如何有效、充分地做好泉州系列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三五步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一个名人故居,三五步就能听到古街巷里的遗闻轶事、民间传说。”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曾经如此形容泉州古城的文化遗存密度。6.41平方公里的面积的泉州古城,集中了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

对此,泉州将古城整体纳入遗产缓冲区保护,按照“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家园式共造”的理念,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街巷环境提升、业态提升等综合保护整治项目。“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致力打造‘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周真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增13项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此次泉州申遗成功,是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力证。

从纵贯八省份的“中国大运河”到横跨四省区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从“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些根植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6年来,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说道:“中国政府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大力推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多年来,中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保护着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中国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国际合作当中,成为贡献者。“中国愿意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与各国就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世界遗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田学军说。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