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华北明珠入画来

发布时间:2020-11-0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赵俊翔
字号: +-
563

芦苇荡里有什么?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安新镇白洋淀的芦苇荡中,走出了抗日雁翎队,走出了白洋淀苇编,也走出了历史悠久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新芦苇画。

安新芦苇画起源于唐宋时期,通过精选白洋淀特种芦苇及其他材料,经割、晒、晾、刮、碾、烫、润等3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的美称。

家住白洋淀的安新芦苇画传承人张建青已在此领域深耕30余年,从制作小鱼小虾开始,逐渐将其擅长的书法、篆刻等技艺与芦苇画结合,不但创作出多件优秀的芦苇画作品,还发明了透雕衬绒纸技术,努力推动芦苇画的后续发展。

“安新芦苇画的色彩是用老式烙铁烫出而非染出的,颜色集中在黑、灰、褐、黄、浅黄,色泽淡雅、内敛低调。”张建青说,由于从小对国画、毛笔书法的喜爱,在学习与掌握这一古老技艺的过程中,她很快便入了门。

张建青的喜好,在其作品中也可体现。在她的工作室内,一件约2米长、1米宽的《兰亭序》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20年前的作品。”张建青回忆,“当时,我只是想将书法与芦苇画进行结合,但最后效果如何,我自己也没底。创作成功后,我自己都震惊了,没想到芦苇画还能这么美。”张建青说。

此次的成功给了张建青很大鼓舞。之后,她用6年的时间,创作出《五百罗汉》。“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研究了《清拓五百罗汉》,仔细琢磨每位罗汉的面部表情、神态等,以表达罗汉形神,并在每位罗汉图旁,以芦苇为墨,书写罗汉之名。”张建青介绍,在此之后,她又创作出《虢国夫人游春图》《释迦牟尼佛图》《唐仕女图》等作品。

长期的芦苇画制作生涯,也让张建青发现传统芦苇画创作需要进行一些创新。“传统的芦苇画对创作者的要求极高,需要创作者有很高的艺术素养,且要非常耐心,一个不慎,便会毁掉整张画作,且芦苇画时间长了易变色,不易保存和收藏。”张建青说,她决心找到一种方法,让芦苇画创作更加便捷。

“之后,经不断尝试,我研发出了透雕和底衬绒纸的方法,只需用刻刀在画样背面按图案线条进行透雕,再将透雕后的画样背面抹上胶水,粘贴在绒纸上。这样,画样正面便能通过透雕线条部分显现出底衬绒纸的线条。”张建青介绍。

“经过透雕、底衬绒纸后,芦苇画线条、起笔、行笔、收笔、笔锋都能通过绒纸颜色显现出来,清晰明朗,且透雕线条不会如芦苇一般易变色。”张建青表示,这简化了芦苇画制作工艺,让没有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制作,且延长了保存时间,提高了收藏价值。目前,张建青已就这项技术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

张建青坦言,如今的芦苇画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但不管怎样,作为热爱芦苇画的一员,我应该为其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张建青说,她正与高校、社区合作,推进芦苇画进高校、进社区,在宣传的同时,挖掘更多相关人才。“我的工作室也即将开张,预计将招收10余位贫困户群众,手把手教他们制作芦苇画,帮助他们靠手艺谋生,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为我国的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艺术来源于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难离生活的浸润。正是张建青将生活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向生活的做法,赋予了其作品丰富内涵,帮助她和她热爱的安新芦苇画走得更远。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