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中国电影产业在重塑中全面复苏

发布时间:2020-08-04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李杨芳
字号: +-
563

电影院重启,电影节回归,不断释放出的积极信号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期待着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全面复苏。7月25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下称上影节)如约而至。在当天上午的开幕论坛上,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的第一句话就是:“于老板还在啊,电影人还在啊!”历经上半年的种种波折之后,这番话透着股韧劲和决心。

当然不只于冬和以各种方式不懈推进着电影创作和放映的电影人们,那些热爱电影的观众们也依然还在。上影节开票10分钟,10万多张电影票就被抢售一空;电影院复工首周全国累计票房即破亿元;豆瓣调研显示,疫情期间约有511万观众共计在线上观看了1.2万部电影作品,人均观影23.4部,相较去年同期观影量增长了24%。

如何以更好的面貌回馈观众的坚守与热爱?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电影产业复工复产?电影人发出了共同的呼声:加快行业融合,倡导互利共生;提升创作质量,讲好中国故事;接受流媒体竞争常态化,尝试线上丰富盈利模式。

加强产业联合

“半年的行业暂停期,已经让电影成为了一个不再被资本追逐的行业。”在与其他影企的沟通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下了一个非常直接的结论。因此,一个能够自我造血、形成良好产业链循环的结构或许才能在疫情下健康生存。

这点从复工的反应速度就不难看出。从内容生产到宣传发行,再到影院终端,链条越是完整的影企越能快速做出响应。比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介绍,中影和华夏的主要工作在于配合出品方、发行方完成复工,7月中旬提前知晓影院大致复工时间后,中影和华夏即迅速完成了35部影片包括公益放映影片和新上映影片的密钥配置以及面向各个影院的硬盘发放。在创作方面,疫情期间,中影和华夏一直没有停止筹备新片的工作,不仅和阿里影业筹备拍摄反映武汉人民抗击疫情的影片,还将在今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按预定计划推出4部纪念电影。

“疫情带给大家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我们发现现行影企和院线重度依赖的闭环结构难以应对不可抗力作用下的经济危机,这种产业链闭环亟需向外围扩张。”傅若清表示,一方面要加强与内容上游的联动,在创作层面尝试扩充网络电影、电视剧和网络剧;另一方面在院线电影发行之外,要大踏步推进线上电影的发行工作,差异化地和腾讯影视、爱奇艺、优酷等网络视频平台共同成长。

不能孤立地做电影,越来越多的影企深信且正在坚定地践行着这一点。腾讯影业在疫情期间做了一系列内部调整,在腾讯系统内部紧密联动阅文集团、新丽传媒、腾讯动漫等内容上游以及猫眼等宣发下游,同时在腾讯体系外更加积极地联动、招募行业优秀编剧、导演、制片人等,以打造更多优质作品。上影集团在疫情期间完成了上影“十四五”战略规划,提出上影原创精品内容、上影赋能IP开发、上影运营文化空间等核心战略。上影计划加快影院、影视基地、主体乐园等重资产的并购重组,加速线下业务与线上渠道的融合,一是加大了长三角文旅融合项目的布局,二是与网络视频平台B站达成战略合作,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

于冬说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业界联手做事、互相帮扶,做大做实产业闭环,才能盘活中国电影市场的无限可能,这也代表着中国经济的韧劲。”

深耕内容创作

更加重视内容生产,是论坛上每位电影人都重点提及的另一话题。

“以目前国产电影的存量,基本能够满足明年暑期档之前的内容供给,但数量的充足并不足以支撑电影产业的全面复苏。”于冬认为,对于当下电影产业复工复产,最紧要的是加快恢复电影的创作。电影产业不仅是一个生产线,更重要的还是艺术创作的沃土,所以要给创作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同样,观众也在等待新片的大量上映,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观众去影院观影的决策门槛变高,影片内容是否足够优质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已经定档的电影来看,由腾讯影业参与出品的《第一次的离别》在影院复工首日上映,在众多复映大片的竞争下收获了当天358万元总票房中的155万元;由光线影业参与投资和发行的《荞麦疯长》定档七夕,是目前该档期制作体量最大的一部电影;由中影和博纳影业引进的《喋血战士》和奥斯卡大片《1917》则有望发挥出更强一波带动效应。而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各大影企相关项目的筹备拍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疫情的影响要求我们去重新平衡和适应市场,包括进一步提高制片标准,控制制片成本,支出大不等同于影片就是大片,要注重影片打磨而不是一味追求上映数量。”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为此光线传媒认真梳理了正在进行的所有项目,严格要求剧本和剪辑等方面的打磨,全面提高项目标准,同时积极进行人才贮备,疫情期间继续签约编剧达到80位,还推出了员工激励计划。

而在具体创作方向上,贴合时代、体察社会的内容成为了电影创作者关注的重点。导演兼演员黄渤认为,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对于创作者而言始终不变的是拍出真正让观众觉得有意思的电影。“例如我去年参与主演的《我和我的祖国》,这就是一个中国故事,而且是跟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关系的故事,在电影院里面能够感受到观众跟这个电影之间的情感关系。”他提到。

导演贾樟柯同样表示,对中国社会人情变化的观察和记录,就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最好方式之一。

正视网络冲击

疫情之下,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全球电影产业都在寻找新的转向,不少传统影视巨头开始成立流媒体部门,而一些新兴的流媒体平台也逐渐显露出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国内,继《囧妈》《肥龙过江》等一批热门影片进行网络播映后,关于院线和网络此消彼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流媒体对我国电影生产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科技手段的进步必然会给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带来新的改变,这在未来也会是一种常态。虽然现下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人们获得娱乐内容的门槛越来越低,但走进影院的仪式感是始终无法被替代的。”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认为,在影院的观影体验中,观众能够带着期许去寻找想要获取的娱乐、温暖和感动,这是电影带给人类社会最独特的价值,我们需要这种仪式感,这是电影的核心价值,也是万千电影人在如此大的挑战下还要坚守这个行业的最主要原因。

李捷认为,电影院线发行和网络发行并行已经是既成事实。“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已经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融合方式了,比如此次上影节的一半内容都是在云端完成的,类似上影节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的模式也会在未来被更多的展会采用,我们应该拥抱变化。”李捷表示,流媒体和院线电影之间不存在此消彼涨的竞争,相反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网络电影会迫使院线电影的制作成本进一步下降,而院线电影在剧作、故事、演员上的高水准,也会成为网络电影不断接近的标杆。

“我还是乐观地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院线还是能很好地活着,重体量电影还是离不开院线,这是投资者利益所要求的,当然也希望院线能够有所突破。”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表示,从产业角度来说,确实应该推进院线窗口和网络窗口的互利共生,这二者之间的联动可以帮助产业丰富盈利结构,产业回报会更有保障,风险承担能力也会更加稳固。同时,院线在创新科技的运用上有很大空间,比如利用5G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去开拓新业务模式和新业态,以此来更好地回报投资者,这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模式。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