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广东发布3份涉疫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助力防疫行业创新

发布时间:2020-03-30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字号: +-
563

“一只口罩的生产时间只需0.5秒,但消毒和检测流程却长达7天至半个月。”疫情初期,我国市场一“罩”难求,口罩消毒周期长是其中一大掣肘。

类似的技术瓶颈在隔离医疗器械设备、红外体温检测仪等行业同样存在。“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在这场科技战“疫”中,专利信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专利分析又如何助力科研攻关?

3月23日,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口罩生产设备、红外体温检测仪、隔离医疗器械设备等行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向科技战“疫”交出一份专利“答卷”,以期助力科研攻关补齐技术短板,获得更多“硬核”成果。

口罩消毒之痛

“疫情初期,口罩急缺,关键原因之一是口罩消毒和检测周期长。”广东省口罩生产设备行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指出了制约口罩生产速度的痛点。

针对口罩等疫情防控产品的巨大需求缺口,如何补齐技术短板,快速提高产能?科技战“疫”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为此,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委托广东(东莞)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心和合享汇智信息科技集团(广州)有限公司(下称合享汇智广州公司)开展了口罩生产设备行业的专利导航工程。

春节假期期间,合享汇智广州公司专利咨询师潘月仙接到了这项抗“疫”加急任务——牵头撰写口罩生产设备行业的专利导航分析报告。

“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13年的严重雾霾推动了口罩生产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成为口罩生产设备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潘月仙经检索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申请人共提交了803件与口罩生产设备相关的专利申请,占比达到55.42%,位居全球首位;美国、德国、日本紧随其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59件、91件、84件。其中,广东的专利申请量达到208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26%,位居全国首位,成为我国口罩生产设备研发实力最强的地区。

单从专利申请量来看,广东企业的技术实力似乎已经领先一步,但经专利分析发现,其实不然。“广东企业对口罩整体生产设备的专利申请量占比高于全球平均值,而在口罩消毒和检测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占比低于全球平均值。”潘月仙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指出,这说明广东大部分企业侧重于口罩前期基础生产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而在口罩后期消毒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疫情初期,市场上极度缺乏快速高效且符合标准检测要求的口罩消毒和检测设备。

“广东在推动口罩生产设备向一体化和全自动化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后期处理设备的技术创新步伐,尤其是鼓励中小规模企业加大口罩消毒和检测设备的研发力度,抢抓行业发展机遇;同时,支持企业开展可重复使用、低呼吸阻力等新型口罩生产设备的科研攻关,尽快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潘月仙建议。

“项目组在调研时发现,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广东某口罩生产设备企业,2015年才在中国提交了第一件专利申请;此外,广东申请人在海外市场基本没有相关的专利布局。”潘月仙指出,这反映出与产品制造相比,国内部分企业的专利布局意识亟需加强,尤其是要重视在口罩生产设备出口市场国的专利布局,以降低海外市场的专利侵权风险。

培养专业人才是补齐技术短板的关键举措。“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东莞市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骨干人才,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口罩前期生产设备技术;而深圳大学、广东开发大学等高校则在口罩后期的消毒、检测方面拥有一定技术实力和专利成果。”潘月仙建议,广东省政府应鼓励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支持深圳大学、广东开发大学等高校加强口罩生产设备方面的学科建设。

精准测温之难

“我们三位同事在3天内查阅了1500余篇与红外体温检测仪相关的专利文献,发现测温精度不高是该行业的技术短板。” 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高级经理李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了测温技术的难点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组织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珠海)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心开展了红外体温检测仪行业的专利导航工程。

“由于疫情期间很多同事无法及时返岗上班,我们组织了三位专业人员从事该项目的专利检索和分析工作。”李梁介绍,三位同事几乎每天都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连续3天,终于将全球范围内与红外体温检测仪相关的专利文献全部查阅了一遍,这为后续的专利分析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李梁介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申请人共提交了519件与红外体温检测仪相关的专利申请,位居全球首位,日本和美国分别以307件、218件专利申请量位居第二位、第三位。

“对所有专利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和日本侧重于耳温式红外体温检测仪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我国企业则更侧重于皮表式红外体温检测仪的技术创新。”李梁介绍,国内外产业发展不同的原因在于,国外市场大都将红外体温检测仪作为家庭医疗设备使用,比较注重清洁性和准确性,耳温式产品更受青睐;我国市场大都将此类产品用于公共场合,方便初步筛选,对准确性要求相对较低,所以体表式红外体温检测仪较受青睐。

测温精度不高是体表式红外体温检测仪的“痛点”。“红外体温检测仪测量精度主要受红外窗口、红外镜头、网络传输模组等技术的掣肘。”李梁指出,若想提高测温精度,必须突破红外传感技术、红外校正技术等技术瓶颈。

目前,部分红外体温检测仪核心技术被美国和日本企业垄断。“建议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满足我国红外体温检测仪行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和产品,通过专利许可等方式,引进相关技术,提高产品测温精度。”李梁表示。

除技术引进外,科研攻关是关键。李梁对专利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提高测温精度的方式主要有:通过设定模式对测量结果进行温度校正;设置多个传感器进行多重测量后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这两种技术改进都将改变手持式体温检测仪的结构,且操作更复杂,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技术研究。”

防护标准之殇

“抓住技术创新‘牛鼻子’,抓牢专利和标准两个‘牛鼻绳’,方能促进隔离医疗器械设备行业的发展。”广州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我国隔离医疗器械设备行业的发展方向。

为研究我国隔离医疗器械设备行业的创新现状,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组织广东(佛山)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中心和广州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广东省隔离医疗器械设备行业的专利导航工程。

356件!这是全球隔离医疗器械设备相关的专利申请量。“在348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中,65%的专利从未被后续专利引用,仅3%的专利被后续专利引用超过10次,这说明该领域的创新主体小而不强,技术创新连续性较弱。”李钊介绍,目前,全球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聚焦点相对集中,已无法适应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这从专利申请量占比便可窥见一斑:全球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隔离病房和隔离床两大方向,专利申请量占比高达70%,在转运隔离设备、隔离罩、隔离诊台、隔离椅等领域的专利申请较少,占比分别为13%、10%、4%、2%,上述领域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

在隔离医疗器械设备行业,中国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最多,占比高达62%,远远超过美国的9%和日本的5%。在广东,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广州安捷生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捷生安)等关联企业的技术研发行为使广州成为隔离医疗器械设备的创新高地。

已在疫情期间生产了1100台隔离医疗器械设备的安捷生安是钟南山院士团队重点项目企业,一直致力于隔离防控器械、消毒器械、消毒防护产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目前,该公司已经对相关技术成果提交专利申请。

“目前,全球隔离医疗器械设备行业仍存在诸多技术创新难点,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便是其中之一。”安捷生安副总经理陈利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尚未发布隔离病房、隔离床等医疗器械设备技术的国家标准。隔离医疗器械设备属于特殊行业,科技攻关一旦被他人领先,开展了专利布局,甚至抢先制定了技术标准,该行业的准入门槛将大幅提高,未跟上创新步伐的市场主体将十分被动。”李钊建议,广东相关部门应引导创新主体积极开展专利布局,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走出一条“技术创新-专利保护-标准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李钊指出,还应引起注意的是,目前,广东创新主体的技术优势体现在隔离设备结构改进、空气净化、负压形成、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但在转运隔离设备、隔离罩等领域的创新较少,这些产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需求很大,“广东创新主体应在上述领域寻求新的突破,争取在隔离医疗器械设备领域实现平衡发展,为全方位保障抗‘疫’提供技术支撑”。

“组织开展防疫行业专利导航工程是广东省知识产权部门助力科技战‘疫’的重要行动,是推动防疫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如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巨峰所言,希望专利导航成果能引领相关防疫行业创新,助推企业积极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以不断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