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这是一份含金量极高的文件”“直面问题不躲闪,精准发力出实招”“以质量和转化绩效为导向,把高校科研创新的‘指挥棒’调转了方向”……2月底,在由北京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等主办的一次线上沙龙上,30多所北京高校科技管理负责人对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展开讨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由来已久,虽然近年来有一系列改革举措出台,但用一个文件聚焦一个关键环节提出系统性改革举措并不多见。此次针对高校专利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问题,《意见》从机制建设、专业管理、机构建设、人才培养、专利基金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具体措施。
北京高校技术转移联盟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陈柏强认为,《意见》直面问题,给出实招,保障落实,责权利有机统一,或将重塑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极大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但也对高校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动真碰硬,重塑高校专利管理
“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意见》以转化为导向,明确提出这一理念,从专利创造的源头到科技成果的转化给出系统的指导。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罗林波介绍,在专利等无形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背景下,不少高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抱着“做得多错得多,与其转化后审计巡视出问题担责任,还不如不转化”的想法。如今,该文件明确指出“不转化是最大损失”,振聋发聩,从根本上澄清了认识。
同时,意见也要求人才评聘体系与高校考核机制更加突出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上述线上沙龙中,多位高校科技管理负责人认为,如果对高校“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以及学科评估这一“指挥棒”进行调整,将极大改变以往重论文轻专利、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
为了促进高校高质量成果产出和高效率成果转化,《意见》要求高校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涵盖专利导航与布局、专利申请与维护、专利运用与转化的高校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尤其在高校职务科技发明披露和专利申请评估以及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方面提出不少改革性举措。
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意见》明确高校逐步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且指出未经单位允许任何人不得利用职务发明创业。多位北京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此前因为种种原因,教师通过本人或其他人名义开设“潜水公司”转化职务成果的现象,并非孤例,管理部门大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来了一系列风险隐患。《意见》对此问题毫不回避,对职务发明成果管理予以规范,是具有针对性和必要性的长远之策。
在归属与费用分担方面,《意见》首次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加快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在专利申请前进行评估后,对于高校决定申请专利的,根据高校和发明人是否进行所有权分割,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分不同情况承担专利费用;对于高校决定不申请专利,允许发明人自行申请专利,获得授权后专利权归发明人所有。
据了解,此前高校在专利申请前普遍不开展评估,出现不少因课题结题需要而提交的低质量专利。陈柏强介绍,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是国际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在国内高校予以推广,有利于从源头上为专利申请质量把好关,并为后续的运营转化工作奠定基础。同时,《意见》要求在专利由发明人与高校共享(或发明人独享)的情况下,发明人不能动用财政经费,去支付应由其作为专利权人(或共有专利权人)承担的专利费用,鼓励发明人承担专利费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发明人保护和运用高质量专利的主动性。
高校专利成果“大而不优”“多而不强”以及职务成果权属不清都是制约高校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职务科技发明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职务发明所有权改革这些措施有机结合,既有助于规范管理,有效维护高校和国家的合法权益,减少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法律风险,又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质的成果上,让高质量专利涌现出来,极大激发高校和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北京维昊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创始人刘翰伦向记者表示。
他山之石,摸索成果转化中国经验
《意见》明确的导向和具体的措施、保障为高校提升专利质量,促进成果转化带来契机,也对高校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记者了解到,国内不少高校虽然成立了从事技术转移相关工作的机构,但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高校专利管理和成果转化向高质量发展。
仅以专利申请评估来说,在不少高校科技管理负责人看来,就是难以承受之重。开展专利申请评估的目的是既要防止低质量的科技成果被提交专利申请,浪费国家资源,也要避免未来具有市场价值的优秀成果未通过评估没有申请专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那么高校能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利用好评估专家团队或专业平台、机构的力量,提供高水平的评估服务?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介绍说,国外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高校都建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学校的专利运营与成果转化工作,通常拥有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严格的项目筛选机制,运行机制非常成熟,队伍人手也比较充足。
“精通技术、法律和市场的技术经理人是国外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墨丘科技CEO黄伟才对记者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知识产权转化规模较小,真正参与专利分析、交易、谈判、诉讼等的机会不多,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专利质量控制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孙国瑞教授同样认为,高校成果转化从创意、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样机、产品到商品,整个过程都需要专业的技术经纪服务,这类技术经纪服务机构与人才的缺失正是我们的短板。
《意见》是否对国内高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陈柏强认为,《意见》要求的是“有条件的高校”要“加快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可见文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应引导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分类施策。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将高价值专利培育与专利运营作为成果转化的重点内容。参加沙龙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刘晖介绍,北京市科委已连续两年设立专项重点支持在京高校院所加强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开展成果评估筛选及专利布局等工作。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在专项资金支持下,在专利价值评估、高价值筛选和培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比如北京大学设立了“专利转化基金”,对技术成果进行事先评估、推荐优质代理机构,从源头保证专利质量,并开展存量专利的分级、分类及价值评估工作,理清自身专利状况,制定分级运营策略。
高校考核机制与学位评估指标应该如何完善,科技管理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如何更好衔接,职务成果如何披露,专利申请前评估应如何开展,专利转化基金如何实现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沙龙讨论中,多位高校科技管理负责人给出了各自的建议,但一个共同的观点是,三部委联合发文将翻开高校专利管理运营新篇章,但政策文件如何正确理解并落实,以便用好用足政策,大力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和转化效率,还需要高校同行共同交流和探索,形成高校职务科技成果管理的中国经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