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媳妇你快起床,门口嘛挂盏灯,照在那个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的选段,再现了当年红军队伍夜行时,当地老百姓自发在家门口挂盏灯、照亮红军前行道路的场景。
桑植民歌诞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该县共有28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白族为主。这里也是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门口挂盏灯》在这块“绿色海洋”与“红色热土”上孕育而生。“桑植民歌起源于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搜集整理出来的桑植民歌有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共计2300多首。”桑植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获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桑植民歌是在桑植特有的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态下,长期孕育而成的产物,至今仍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内容。桑植民歌艺术价值突出、曲种丰富、曲体多样、曲式结构严谨,尤其是对衬词的巧妙运用,使桑植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上述负责人表示,桑植民歌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我从四五岁起就跟着家里长辈学唱民间小调、花灯调、山歌。1970年到桑植县文艺宣传队工作后,我开始广泛学习桑植各地民间艺人的民歌,先后师从谷兆庆、谷志壮、罗连清等数十位有影响力的民歌师傅,现在可以演唱上千首桑植民歌。”桑植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尚生武回忆他和桑植民歌30余年的渊源时说。为传承桑植民歌,尚生武每年在桑植县委党校、县中小学、乡镇文化站等地教唱,近30年来共培训学员数千人,接收徒弟50余人。他还曾远赴波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唱桑植民歌,被誉为“桑植民歌歌王”。
随着桑植民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桑植人被吸引回乡,湖南百年红色教育基地的民歌教唱老师熊金桂就是其中一位。“回乡之前,我一直在青岛打工。近年来,桑植县的红色旅游业发展迅速,桑植民歌是其中重要的项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唱桑植民歌,因而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民歌教唱老师。”熊金桂说,“从事这份工作以后,我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教唱民歌对我来说不是一份枯燥的工作,而是一项十分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业。我很荣幸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桑植民歌,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桑植民歌,我们的工作重心从最初的申报转移到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与扶持工作上来,通过召开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度座谈会、颁发传承人证书和县级传承人资助经费,鼓励传承人传承桑植民歌。”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侯碧云说,桑植民歌保护目前尚存在保护资金欠缺、专业保护人员少、传承人年龄偏高、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该中心将在更多的特色乡镇建设桑植民歌保护区,形成民歌保护的深厚群众基础;通过建立桑植民歌保护专项基金,嘉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引进人才对桑植民歌实行改编创作,进一步扩大桑植民歌的影响力。
桑植人将日常生活的朴素情感用歌声表达和传唱出来。桑植人离不开民歌,民歌也将桑植人带去远方。多年来,桑植政府相关部门克服重重困难,凝心聚力、推陈出新,将桑植民歌进行传承并发扬,让清澈的澧水一直流淌着独有的乡音乡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