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白面饽饽卷子、鲨鱼皮鸡汁羹、梅花包子、血粉汤……143道“满汉全席”菜肴,煞是令人垂涎三尺。殊不知,这一道道“佳肴”其实是由人工雕刻而成的寿山石雕非遗艺术品!它们耗费了福州寿山石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兆勇20多年的心血,还获得了“不重样菜肴食材数量之最”吉尼斯中国纪录。
“十几岁起,我就跟着家里人学雕刻寿山石,没想到一学就是30多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罗源县雕刻世家的孙兆勇,祖父为原罗源县雕刻厂厂长。家庭文化的熏陶,激发了他对寿山石雕的热爱。他告诉记者,早些时候,每当家里有盛大活动时,家人就以寿山石雕做装饰,如“五蝠捧日”“梅花喜鹊”“喜上眉梢”等;每年大年初二,还会以“竹报三多”寿山石雕送给父母,寓意长寿多福。这些石雕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图一个好彩头。
细细观摩“满汉全席”中的“白蒸鸭”,色泽微黄,“鸭子”的毛孔清晰可见,可谓是寿山石雕艺术和技术上的奇工。“雕刻细节分毫都不能差,要练到手随心动,凭意念去雕琢。”孙兆勇说,造诣高的作品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等方面都十分讲究。需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异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独特的构思,把力量、感觉集中到刀口,达到意到、力到、气到,舒展自如、心手相应、游刃有余,不用看就可以写、可以画,刀随意念运转,丝毫不差。因此,与其说寿山石雕是意念的运筹,不如说其是创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能力的衍生成果。2006年,寿山石雕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寿山石也是如此。每块寿山石的颜色、大小、肌理、质感都是各异的。不仅寿山石千奇百怪、姿态不同,其雕刻方法也有很多种。孙兆勇较擅长的有圆雕、镂空雕、浮雕等,“满汉全席”中的每一件作品都结合了不同的雕刻手法,采用月尾石、善伯冻、艾叶绿、老岭石、芙蓉石、杜陵石等几十种寿山石雕刻而成。不同品种的寿山石成色不一,对“菜肴”的色泽影响也非常之大,因此需要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化天然为神奇。
对传统艺术最好的传承就是不断创新,孙兆勇花了20多年时间打造的“满汉全席”,突破了传统的山水、花鸟等形象,作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很多非遗之所有没有了传承,是因为没有人了解和接受,失去了市场,渐渐与生活脱了节,其文化生命力也随之淡化,因此,非遗一定要融入到生活中。”如今,人们审美观念在不断更新迭代,如何把年轻人的潮流文化融入到传统艺术中,激发他们对寿山石的热爱,让传统文化获得大众化市场认可,成为了孙兆勇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寿山石雕文化只有有了市场和受众,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前些年,我们只是传承技艺,但随着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也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进修学习,交流文化,更全面地接受知识,分享创作灵感,这是之前没有过的。”孙兆勇告诉记者,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授课,不仅提高了寿山石雕的雕刻技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寿山石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使艺术走向大众化视野,他倍感欣慰。
非遗作品不是被密封起来的宝藏,也不是只供观赏把玩的艺术品。它们是漫漫历史长河中文化传承的外在体现。孙兆勇以饮食文化为切口创作“满汉全席”寿山石雕,将作品如“佳肴”般送到人们面前细细品味,让艺术生活化,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寿山石雕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