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原标题:做好“加减乘除”,引领强省建设——上海:解好新时代知识产权“必答题”
早在2012年,上海就颁布了《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亚太地区知识产权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深化知识产权领域的各项改革,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夯实了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地位,在长三角、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知识产权版图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增强。
进入新时代,站在上海看上海,在这座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产业创新的高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目标早已不是高不可攀。跳出上海看上海,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和重大考验。作为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上海是如何在新时代破解难题、服务大局的?
“国际+”人才探发展前路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如果说上海是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整体水平的“探路者”,那么知识产权人才就是在对外开放中不断释放创新活力的“生力军”。对于上海而言,光有专业知识扎实和实务经验丰富的人才还不够,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通晓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掌握国际对话能力的“国际+”知识产权人才。
2018年,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首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国家“一带一路”硕士项目顺利结业。他们作为相关项目的首批获益者,成为中国与各国交流的友好使者,将中国知识产权经验推广全球,为中国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提供了发展空间。源源不断的国际化知识产权实务人才从上海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响应“中国方案”。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介绍,针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国际业务快速发展,但国际化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上海坚持探索通过引进国际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对话能力、能胜任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依托同济大学建设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率先在国务院学位办成功备案“知识产权”交叉学科博士点,并与WIPO就深化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达成初步协议,先后承接与WIPO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设计法)硕士项目、教育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带一路”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项目。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单晓光介绍,学院国际、校外及本校师资各占三分之一,实行全英文教学,引入国际专家制定培养方案及评估学业水平,建立中国学生每年进入WIPO总部实习的常态化机制等。丰富而高质量的国际化知识产权实务人才,正在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输出智慧与力量。近三年,该学院向各级政府提交专报、专家建议40余篇,部分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展会维权“减”企业负担
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一直是各种大型展会的首选地。然而在短时间内集聚大人流量的展会上,一旦出现知识产权侵权,也可能让企业来不及维权而“吃家生”(吃大亏)。如何“快刀斩乱麻”,做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处理展会知识产权纠纷?近年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已然成为各大展会的“常驻卫士”,为参展企业减维权负担、增参展信心,展会知识产权侵权投诉量逐年下降,有效维护了上海市展会秩序,为“国际展会之都”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让服务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上海针对展会时间短、现场判定侵权行为困难等特点,已探索建立了咨询、服务、保护、调解多头并进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当展商来访、投诉时,驻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问清案情,提出包括调解在内的多种解决争议路径供投诉人选择;接受投诉后,现场向被投诉方了解、比对涉嫌侵权技术方案,对初步判定涉嫌侵权的展品提出整改方案,实现整改后继续展出;对于初步判断涉嫌侵权的产品,与被投诉人充分说明情况,要求配合撤展。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现场设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事纠纷处理服务中心,45名执法人员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涉及专利、商标、版权等咨询服务60余项……工作人员现场发放《“进博会”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手册》《“进博会”知识产权服务一问一答》宣传手册6000余份,介绍解读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同时还指导协助参展商为首次展出的发明创造提交专利申请、为首次使用的商标出具优先权证明等,不出展厅大门就能迅速解决问题,这让首届进博会实现知识产权“零投诉”的好成绩。
“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对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出明确要求。上海,正积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展会的大舞台,让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营商环境在全世界“乓乓响”(叫好)。
协同保护显“乘”数效应
一个“凝聚”、四个“共同”的“上海精神”,是刻在上海人民骨子里的发展源动力。“协同”与“合作”是新时代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乘数效应”的最优解。“当前,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携起手来,加快推进上海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实施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2019-2020年知识产权合作会商会议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强调,要携手推进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针对企业专利授权、维权周期长,成本高,维权举证难等问题,上海各部门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集知识产权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机制。“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浦东,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已经进行40多年的今天,仍在为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的“上海经验”。
芮文彪介绍,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浦东新区检察院加强战略合作,设立以法官和检察官命名的工作室,开展知识产权法院案件巡回审理活动。同时,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了GB/TI9001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窗口工作人员应知应会工作手册、专利预审服务工作指南、快速维权服务手册,提升中心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浦东新区等4个区开展知识产权“诉调对接”试点,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努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体化网络。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形成保护合力,构建了“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知识产权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4年至2018年,上海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万件增长为11.5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3.7件增长到47.5件,均实现了翻番;有效注册商标量增加72万件,增幅达166%;版权登记量从18.8万件增长至26.2万件,增长39.3%;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专利实力状况报告》显示,上海专利质量居全国第3位……这些有力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18年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家团访沪期间,专程访问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认为上海浦东的创新探索有效推动了区域知识产权工作发展和环境优化,为亚太地区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专利保险“除”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专利先行,已经是创新型企业开拓市场的共识。然而专利侵权风险却让许多企业面对广阔市场踟蹰不前。如何降低侵权损失、消除发展隐患?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机制,目前已给上海156家企业服下了“定心丸”。
“专利权人被侵权后,面临着诉讼成本高、案件取证难、诉讼周期长等突出问题,进行专利维权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较高时间和经济负担,迫切需要降低专利侵权损失风险。为此,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我们围绕专利应用和维权,推动各区开展专利保险工作,设计出一系列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产品。”芮文彪介绍,上海组建了全国首个专利保险联盟,联合专利代理、法律、评估等专业机构,设立了专利代理责任险、专利执行险、专利被侵权损失险等保险产品,为企业降低专利侵权损失提供综合服务。截至2017年底,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承保了全市156家企业共1840件专利的保险业务,总保额6348万元,已出险6件,均由上海专利保险联盟单位参与保险理赔,减轻了专利侵权损失。
“上海开展专利保险工作,实现了企业从分散、被动式应对专利侵权,到联合、主动式加强专利保护的跨越,有效实现了市场资源的快速整合和高效配置。这是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有益创新。”有关专家指出。
“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许多年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为上海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方向作出了精准把握,点出了这座城市应有的素质和担当。进入新时代,以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上海正在快马加鞭,奋力开创上海知识产权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继续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上海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