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光滑的绸缎泛着珍珠般的色泽,热烈的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九只金色的凤鸟栖于其上,期待着凤与凰相偕双飞;浪涛翻涌的海水波光粼粼,正如海枯石烂的爱情那般美好……“我给它起名叫‘情深似海’。”于静的语调有些激动,为了这件以京绣为主要元素的中式新娘喜服作品能够最终呈现出来,从设计到完成,共花费了半年的时间。
金的贵重与红的端庄,在喜服上交相辉映。目之所及的金色凤鸟与海水纹,即为用平金、盘金绣法刺绣而成,这是京绣中最典型的技法。“我们对喜服的款型,做了改良性的设计,依然是中式的立领和马面裙,但细看便能看出不同。”于静招呼记者近前,“你看腰线更贴合腰身,也没有采用斜襟和盘扣,竖排包扣很简洁大方。”
这正是醉心于京绣十五年有余的于静所一直追求的——通过现代设计,结合时尚,让京绣跨越时光的阻隔,走入大众消费生活。
与京绣有个约会
于静的工作室坐落于北京京工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所在的大楼之内——2017年,于静与京工集团合作建立了“京工·于静京绣工作室”,创办了“宫艺”品牌。与京工这样有底蕴的老牌国企合作,于静信心倍增:“这说明我们的京绣设计获得了认可。”一年的时间,节节攀升的订单量,让于静看到了传统京绣走入市场的可期待的未来。
2016年,北京卫视猴年春晚上有个节目名叫《大宅门之燕京八绝》,电视剧《大宅门》的主创郭宝昌与斯琴高娃为“燕京八绝”献上了对联,上联是“绝门绝品绝对棒,超然绝俗”,下联是“绝活绝技绝对精,美妙绝伦”,赞扬的正是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与京绣这八种“京作”特色宫廷艺术。
八位“燕京八绝”的传承人带着作品逐一亮相,作为京绣的传承人,于静手捧“金猴”格外抢眼。“京绣作为国礼走向了世界,都说文化传承,燕京八绝传承的就是北京文化。”短短的几句话,掷地有声。
京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自宫廷传至民间,明清时期大为兴盛。于静笑称自己的身上有1/8的满族血统,她的太外婆便是生活在清朝、地道的满族女子。旧时闺中女子都要学习女工,刺绣是必学科目,于静的太外婆就精通此艺。出嫁后,与丈夫更是在京城琉璃厂附近,经营起面料和刺绣的生意。
家中女性长辈爱穿旗袍,旗袍的袖口、领口上都带有滚边的绣样,所使用的日用织品也多如此。“我还记得姥姥和妈妈作绣活儿时的样子。”儿时,于静对于京绣模糊的印象,便来自于生活中的潜移默化。
如今在于静的公司里,还可见到一些极为特殊的“装饰”——镶在镜框里的刺绣花样,不大,摆于书柜隔断之中,于静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家中女性长辈的旧衣服上剪下来的。
“京绣以绸缎为面料,它的材质不如其他‘燕京八绝’珍贵,那为什么还被列入‘八绝’呢?”于静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京绣的实用性太强了,在过去的岁月里,它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静拿出了一本厚书册,借自故宫博物院,书名为《天朝衣冠》,逐页翻开——书中收录了近200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旧藏服饰文物精品,从服饰到零钱袋、眼睛套、火机套、扇子套、香袋、扳指套等等,其上都有精美细致的刺绣。
“这本书是特为配合故宫博物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举办的清代宫廷服饰精品特展而出版的。”于静视之若宝,“可惜当时不知道这个展览,错过了实在是太遗憾了!”
光阴流转,沧海桑田,京绣在历史的变迁中走下了舞台的中央。然而于静的心中一直有一簇火苗在默默地燃烧着,她希望京绣能在现代社会里重现于大众生活之中,蔓延至生活的每个角落。
“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审美不同,京绣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去做不同的改变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不就是如此吗?”于静叹道。
化身国礼,设计为先
其实一开始于静做事的时候,还未想到文化传承这样沉重的角度,却是在愈加深入了解京绣之后,被之吸引,开始思考“传承”这一非遗文化所共同需要面对的命题。
2003年,毕业自北京服装学院的于静,从国企中跳出来,自主创业。“市面上的服装品牌众多,我当时想的是如何做出点儿与众不同的东西。”母亲听了于静的想法,拿出了家中珍藏的带有京绣的服装和枕套等用品:“加上京绣如何?”于静听了,觉得自己一下子找准了方向。
既然要以京绣为主要设计元素,找到好的绣工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静来到了燕都刺绣厂。
清朝覆亡以后,绣花局不存,绣工散落。至民国时期,京绣以个体作坊的形式生存。解放以后,北京设立了一批京绣的集体制工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京绣技术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时期,绣品以仿制宫廷用品为主,主要用于外贸出口,曾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后,随着市场的需求急剧减弱,京绣工厂也渐渐衰落,许多京绣工匠转行谋生,或剩下为数不多的人为戏装厂加工戏服刺绣。
常年做刺绣,老师傅们或多或少都落下了些毛病——视力的退化与脊椎的损伤,是最常见的问题,绣着绣着就头晕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身体的不适,加上市场的冷落,很多人心灰意冷了起来。于静几次三番地登门拜访,最终感动了老师傅。燕都刺绣厂一些老绣工的加入,让她有了放开手脚大干的底气。
很多人曾问于静,京绣与其他绣法到底有什么不同?“我想京绣的纹样除了有美好的寓意,还可以无限放大,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包容性、适应性很强。”多年的设计实践之后,于静有了自己的答案。
将京绣用现代时尚设计“包装”起来,经人引荐,于静所设计的京绣产品赢得了外交部的认可。2005年,由其设计的京绣披肩被列入外交部礼品名单,作为外交礼品走出了国门。
许多国家的第一夫人都使用过于静设计的礼品,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母亲、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驻芬兰大使夫人、驻英国大使夫人、驻毛里求斯大使夫人等等。
传统京绣的配色明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但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尤其是各国文化与审美差异性很大:欧洲人喜欢端庄的色彩;非洲人喜爱欢快明亮的色彩;日本人喜欢清淡素净的色彩……而且同一种图案,作为国礼,不能重复赠送。”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横亘在眼前,反让于静跃跃欲试起来。
“必须要创新,而且要不断地创新!”将图案的色彩与面料的底色相融,使之在视觉上更为和谐,是于静一个大胆的尝试。“比如湖蓝色的面料,若绣花草的纹样,传统的做法,会使用大红、嫩粉、翠绿的配色,但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色彩与湖蓝底色的搭配并不相谐,甚至说有些俗气。”于静的做法是,湖蓝色的面料,就用蓝色系的绣线与之相搭;淡紫色的面料,就用紫色系的绣线与之相搭……图案多采用富于吉祥寓意的花草,以渐变的色彩绣之,去掉繁冗的线条,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同一种花纹的图案,还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去呈现它。”于静一边说一边拿出了两条同样绣着百合花的披肩,记者凝神看去,一条绣于其上的百合花宛若真实再现,栩栩如生;而另一条虽只勾勒出百合的轮廓,但意境深远。“写实的那件用的是平针绣法,而写意的那件用的则是盘金的绣法。除了在色彩搭配上下功夫,我们在绣法上也采用了多种搭配,有圈金加绒线的,有完全绒线的,还有全盘金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图案、不同的绣法,各种排列组合一搭配,于静笑说这选择不就多起来了吗?
如今,于静已开发了系列京绣产品15大类、600余种图案设计,成为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供应商。2011年,由她设计的京绣披肩获得了“北京礼物”金奖。
于静的创新性设计,曾让老师傅们颇多顾虑。百年沿袭下来的京绣技艺,绣法与配色早已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老师傅们接受不了融入了现代设计的京绣,也并不愿意去改变旧有的范式,手中拿着针却下不了针,不敢绣。
最终,完成的作品却让老师傅竖起了大拇指,于静的心里美滋滋的。而当提出订单的大使馆与定制需求量愈变愈多时,于静的心中又起了涟漪。
面向市场的新需要
于静的新决定是让京绣走向大众消费市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京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东曾与于静商量“宫艺”品牌的市场定位,问她:“你预备把价格定在什么档位?”于静答:“月收入3万元的人群,白领或者国企管理层。”李耀东摇了摇头。
“后来李总把客户群定在了月收入1万元的人群,这个价位确实能令更大多数的消费者接受。”从高高在上的宫廷艺术,到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中间所要走过的路,于静坦言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转入市场思维,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用户的需求,让大家都接受得起、生活中都能用上。京绣是全手工制作,定制一件衣服,从设计制作到成衣上身,怎么也得两三个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谁愿意等那么长时间啊!”
越繁复的绣,需要等待的时间就越长,人工成本也越高。“我们需要平日里能穿得出去的衣服,简单大方就好。”于静认为,京绣图案的设计要随服装的款式走,先有服装的“型”,才能根据它去设计图案,先后顺序不能颠倒。于静反对将图案拿来直接复制黏贴,不加再设计,即使她的设计中每一个图样都有出处,“因为那不是一个整体”。
两个月前,于静的团队中,来了一位实习的大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设计的东西,真的能实现吗?”“当然可以!”于静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学生画了一个蝴蝶飞舞于花丛间的图样,纹路细腻,线条繁复,华丽非常。老师却并不满意。于静将之拿远,问学生:“你还看得清这只蝴蝶具体的纹路吗?”学生摇头:“只看得清外围的轮廓。”后来,于静将这幅图做了修改,将蝴蝶身边的花瓣繁密的花朵改为疏朗的枝叶,去掉繁冗的线条,突出蝴蝶,将之拿远再问:“这样呢,看清楚了吗?”学生点点头,若有所思。
“这就是设计的作用了。”在于静看来,京绣于现代服装与织品设计中,所起到的更应是点睛的作用——这既迎合了大众审美,又加快了工时,降低了成本。“在一件衣服中,京绣作为一种独特的元素而出现,不用过多过满,是点睛之笔就足够了。”她希望将精力集中在提炼京绣独有符号,设计出更多紧跟时代、经得住市场评判的产品。
礼服装与新中式服装,是于静为“宫艺”品牌设计的两条线路:前者面向于出席宴会、活动等特定场合的着装,后者适用于日常穿着。“拿新中式来说,我们就会在传统中式款式上稍做改进,比如:男士服装采用更为沉稳与厚重的颜色和面料,版型更加修身;女士款型将盘口变为系口,将竖领变为小圆领……”
在于静的眼中,京绣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空间无限大,只要能做出来的,都可以去想象。她最新想尝试的是,在西式的婚纱中加入京绣的元素,并且将京绣融入进新中式、北欧、日式等现代风格的家居设计之中。“35岁以下的消费者群体,我也想吸引过来。”于静的“野心”昭显。
要让消费者说好,就得千方百计地满足消费者的喜好。百年服饰文化的变迁,现代服装的材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旧时,京绣织品主要使用绸缎作为底料,而今天的人们日常穿着更多为棉、麻等质地的服装,年轻人更是偏爱牛仔和雪纺等或耐磨或轻薄的面料。
“只要是不带弹性的料子,就可以绣。”变则通,通则久。在“宫艺”的产品系列中,呢大衣是很重要的一类,在薄薄的细绒之上,京绣依旧绽放。于静说,正如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京绣也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前的。
非遗传承,时刻准备着
从创业伊始,压力便如影随形。每一件京绣高定服装的完成,要经过采购面料、图案设计、款式设计、色彩搭配、制作等几个基本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轻忽。“光刺绣就有8个流程,要从最细节处开始抠。”压力使得于静养成了在前期设计时极为谨慎的习惯,她总爱跟设计师说的一句话是,做活儿要一丝不苟,否则的话,一步错,步步错。
“京绣作品想要适合当下,必须要同时具备创新性、时尚性、设计性、实用性和市场性五个特点,前四点具备了,才有市场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面对非遗传承的迫切与危机,于静反倒淡定而从容,“传承也好,断代也罢,重要的是有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遇到问题,一件一件地去解决问题就好。”
曾经的于静,也很困惑:自己走的路到底是不是对的?所幸时间与市场,给了她最好的答案——而今“宫艺”品牌的订单不断,新一代的年轻人聚到她的身边学习京绣与设计……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最近几年,于静总会定期去到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授课,这所学院的轻工分院于2015年设立了“京绣”专业,开设了“京绣”课程,致力于培养既懂设计又长于京绣技艺的新生代京绣传承人。“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大家喜欢了,对京绣有了兴趣,看到了未来的市场希望,自然就会加入进来。”让于静欣喜的是,这样的年轻人正愈来愈多。
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正赶上学员小卫转正的日子。毕业自工贸技师学院京绣专业的她,跟在于静的身边实习已经一年了。从绣一片花瓣开始练起,京绣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儿,在小卫的眼中,利落而爽朗的于老师在指导起京绣时,温柔又有耐心,细致入微:“细致到我刺绣时犯过一次的错误,便不会再犯第二次。”说道自己转正了,小姑娘脸上的笑容更盛:“我想将京绣一辈子做下去。”
最近于静在网上花重金买了一本小册子《清代织绣团花图案》,黑白色彩,薄薄的很是不起眼。“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于静叹道,“光是这些就足够让我们享用不尽了!”
在于静工作室的墙上,有一幅团花图样的京绣装饰画,以蝴蝶上下盘旋相戏为主景,状如太极,形成相逢之状。于静说,那是慈禧太后夹袍上的团花图案,名曰“喜相逢”。
确实,当京绣与时尚设计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