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清脆铃声放鸽天,春风流声粉云边。竹筒截出伶伦手,文后推桐小字镌。”这是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专门为北京鸽哨创作的诗句。北京人喜欢养鸽子并系哨放飞,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早春、还是碧空如洗的深秋,二三十只鸽子划过蓝天,美妙的哨声在空中回荡,悠扬婉转,令人心旷神怡。它早已成为北京城的一个象征,数不清出现在了多少部有关北京的影视作品中。在电影《老炮儿》中,六爷仗义替灯罩儿赔钱后,几人一起走进胡同,这时一阵嗡嗡嘟嘟声在天空中回响,那便是鸽哨发出的声音。2015年,北京鸽哨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鸽哨,没见过实物的人并没有概念。”北京鸽哨非遗传承人,鸽哨名家张宝桐告诉记者,“鸽哨是系在鸽子尾巴上,鸽子在空中飞翔的时候,带动气流发出声响。”张宝桐介绍,北京人把养鸽子称为“盘”鸽子,至少要盘二三十只,挂上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鸽哨,才能搭配出不同的音效,鸽群便会在空中“演奏”出美妙的和声,宛若一支“空中乐队”。“用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话说,就是‘空中的交响乐’。”
本文开头提到王世襄的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盘旋在北京城上空的鸽群和悦耳的哨音,后一句“文后推桐”的“桐”字,指的就是张宝桐。
张宝桐曾跟随北京鸽哨制哨名家、“文”字鸽哨传人陶佐文学习制作鸽哨。陶佐文无妻室儿女、孑然一身,就居住在北京宣武门内国会街龙泉寺下院观音寺,而张宝桐的家也住在同一院落。张宝桐父亲爱养鸽子,与陶佐文交往颇深,因此张宝桐从小就跟在陶老身边耳濡目染,从六七岁起,张宝桐时常为陶老跑跑路,买买东西,陶老也教他读书写字,十几岁开始正式学习制哨。后来陶老年迈体衰,张宝桐照顾他生活前后有十几年之久,直至1968年病逝。张宝桐在纺织局职工大学毕业后,成为北京第三印染厂的工程师。但他对制作鸽哨一往情深,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拿起陶老留给他的工具精心制作鸽哨。
张宝桐介绍,鸽哨的讲究颇多,传统的北京鸽哨分为四大类,即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共有35个品种。不同类别的发音也不相同,联筒清脆,葫芦浑厚。鸽哨无论大小,都必须薄如纸,体轻似叶。“文”字鸽哨的特点是,哨口后额圆浑,一顺而下,呈流线型,前脸稍尖,这样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减轻鸽子的负荷,线条也显柔和。在相同材质上,“文”字鸽哨与其它几家相比重量最轻。特别是“文”字鸽哨做工精细,所创全竹截口葫芦,令各家为之赞叹。这些张宝桐全部传承过来,而且还创作出了新型“二筒”鸽哨。制哨之家,都在哨的底部刻上字作为标志,张宝桐制作的鸽哨底部镌刻有“桐”字。
“北京城已经没有独门大院适合盘鸽子了,盘鸽子的少了,挂哨的自然就少了,楼房盘鸽子难以形成规模,鸽哨面临失传的危险。”张宝桐说,没有了盘鸽子的氛围,年轻人普遍对鸽哨缺乏感性的认识,现在找他做哨的多以收藏为主。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盘旋在北京上空的鸽群,伴随着悦耳的哨音渐渐远去。今年70岁的张宝桐已有了自己的徒弟,他带着徒弟们依然坚守、延续着这门手艺。他们要让这悠扬的哨音,永远唱下去……
“谁借风铃响,朝夕声不休。” 鸽哨在我国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千百年前塞北江南就已经有鸽哨了。鸽哨虽然南北都有,但能成为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一绝,绝非偶然,是经过了几代能工巧匠聪明才智的倾注,日臻完善。昔日老北京胡同里抬头就可以看见一群群鸽子徘徊,而今,因为一群热爱鸽哨的老手艺人的坚守,鸽哨的清音仍缭绕着北京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