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曹氏风筝:传承技艺逐云空

发布时间:2019-02-12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李倩,肖焕中
字号: +-
563

“提到曹雪芹,我们往往都知道他的传世经典《红楼梦》,但他的另一著作《废艺斋集稿》,知者却是寥寥无几。”在一间挂满大小风筝的工作室里,曹氏风筝的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兴致勃勃地介绍,《废艺斋集稿》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制作过程。“描写风筝的那本,叫《南鹞北鸢考工志》,这也是曹氏风筝最原始的依据。”

1943年,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在国立艺专学习雕塑和绘画,其间,其日籍教师高见嘉十先生借到一部《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地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孔祥泽颇费了一番周折将其临摹、抄录了下来,并从此对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不让书中的技艺失传,他边扎边学,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改进,加以创新,终于扎制出自成一派的风筝。因为传承的是曹雪芹留下的风筝制作手艺,孔祥泽将自己按照书中记载所创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1979年,孔令民开始跟着父亲系统学习曹氏风筝的制作技术,“做风筝可不是会画画就行啦,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他说,南方把风筝叫“鹞”,北方把风筝叫“鸢”。当初,北方的风筝主要是“硬拍子”“软拍子”和“担子”等,有的需要挂很长的尾缀儿才能放飞;而南方的风筝多以“软翅风筝”为主。南方风筝到了北方,大多不适合北方干燥、多烈风的天气,因此也飞不好。曹氏风筝的最大特点,就是集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并用拟人手法创造了“燕子”的家族。如比翼燕、瘦燕、肥燕、雏燕等,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其保存下来的21首扎制口诀歌诀颇具特点。而它的43种技法中保留下来的20种制作工艺,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富有情趣,其中拟人化的扎燕更凸显了北京特色。

在孔令民的工作室里,高达两米多的巨型扎燕“九龙百子”最为醒目,孔令民介绍,这风筝是在父亲的监督下,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子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制作完成。他的儿子孔炳彰也继承了长辈们的衣钵,5岁便开始学做风筝,如今已是曹氏风筝的第三代传人。

2006年,“曹氏风筝工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孔令民已年过七旬,开始专注于曹氏风筝的传承和发扬。“对于曹氏风筝,我们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制作风筝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风筝制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曹氏风筝‘济世救人’的思想和‘以艺自养’的理念,这种‘学雷锋’式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孔令民深有感触地说。从2007年开始,孔令民坚持教残疾人制作风筝,至今已经累计培训了200余名残疾人。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去学校做讲座,教年轻人制作风筝。“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曹氏风筝,让他们知道风筝不单单是一个玩具,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孔令民说。

曹氏风筝继承了历史悠久的风筝制作精髓,融入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制作流程独到、工艺特点鲜明、题材广泛、制作精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孔家三代人以及越来越多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传统技艺定会永葆生机。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