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高校是产出专利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积极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目前高校的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情况并不乐观。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公开数据,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大学类高校(不包括“学院”类院校)的专利总申请量为125.4557万件,目前涉及许可和转让的一共2.7938万件,占总申请量的2.23%。笔者就北京市海淀辖区高校专利技术许可和转让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该辖区高校涉及许可和转让的专利在申请总量中的占比同样普遍较低。
笔者认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难有以下4方面原因:
其一,高校具备工业化能力的转移转化团队稀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成果变成市场中的产品,需要经历一系列工业化过程,其中如何从实验室数据到工艺包,并最终应用于实际生产,需要由专业的转移转化团队实现。但目前很多的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从事的多是简单的专利买卖,并不涉及专利技术转移转化。
其二,高校科研人员对工业化过程存在一定的认知隔阂。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并不清楚技术进入工厂前,需要先经过可行性研究分析和制作工艺包的过程,也不知道具有“实用潜力”的实验室科研成果,需要经过工业化论证,判断其具有“实用价值”后,才能够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
其三,高校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专利技术与企业需求对接不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高校专利技术仅仅是“具有实用潜力”的实验室成果,而非企业拿来可用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方案;另一种是高校的专利技术具有“实用价值”,企业拿来可用,但是相互之间缺少信息交流渠道。
其四,缺乏标准化和专业化的专利价值评估与质押融资服务人才和平台。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为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须从政策、机制、服务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在政策鼓励方面,可通过完善税收减免、办公场所租金补助、设立专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等优惠政策,吸引转移转化团队在全国的主要创新区域扎根,同时,对于在转移转化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此来调动高校和相关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在校企沟通机制方面,可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专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与企业、高校间的首次联系,并鼓励支持以专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主导,建立其与企业、高校科研人员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
在服务体系方面,应建立标准化和专业化的专利价值评估与质押融资服务体系。一项技术是否真正能够实现“让纸变钱”,其中专利价值评估和金融质押融资环节至关重要,准确的专利价值评估既能够保证技术输出方的技术研发成本与后期金融投资方利益的平衡,也能最大化地挖掘和发挥专利技术成果的价值。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批集专利技术、金融运营与市场运作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专利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实质上是从技术层面过渡到金融运营和市场运作层面的巨大跨越,其中技术、金融和市场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加大人才培养,可从高校科研领域选拔具有成功经验的教授、研究员,或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并建立人才库,将其聘任和配置在科技转移转化团队中作为专家、顾问或项目负责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