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东北一家人,龙潭村里“淘”泥巴

发布时间:2018-11-08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崔静思
标签: 宁津县 制陶人
字号: +-
563

640.webp (2).jpg

在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的刘营伍乡,有一处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龙潭村。因为历史悠久,龙潭村中便有了很多趣闻和传说:著名小说《大刀记》的原型地、武术杂技之乡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对于已在此定居多年的制陶艺人朴树堂和妻子郎爱坤而言,这些趣闻和传说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真正促使这来自东北地区的一家人落户龙潭村的原因,是因为龙潭村的土是制陶的上等好土。

朴树堂一家所住的院子在村里一所学校的旁边,与村里其他院落进门后便是些锄镐爬犁所不同,走进朴树堂家的院子,迎面的墙上是一家人自己用颜料勾画的花鸟鱼虫,院落四处散落着黑陶所制的蟋蟀罐、狮子头、双耳瓶,院落中心是朴树堂自己手工搭建的凉亭和水塘,砖砌的窑炉立在一隅,上面满是烟火熏黑的痕迹。

“院子里的狮子头、双耳瓶,这都是我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瑕疵留下来的,就摆在自己院子里当做装饰。真正拿出去的作品,一定要是完美无缺的。”年近六十的朴树堂虽已在德州定居多年,但一张嘴还是一口令人备感亲切朴实的东北乡音。

朴树堂、郎爱坤夫妇和儿子的家乡是位于吉林省的“中国松子之乡”梅河口市,受父母在陶器烧制工厂工作的影响,朴树堂高中毕业后就直接“接班”去工厂“淘”泥巴了。几年前,一名来自德州市宁津县的蟋蟀罐制作工匠慕名找到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奔波经营陶器生意的朴树堂,想让他帮忙改进一下黑陶做的蟋蟀罐的制作工艺。宁津是远近闻名的“中华蟋蟀第一县”,作为蟋蟀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密度和硬度较高、透气性又好的陶制蟋蟀罐是制陶文化中一项技术活儿。朴树堂接受了邀请,跟着蟋蟀罐制作工匠来到了宁津。

到宁津后,这一看不要紧,朴树堂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迷上了宁津当地的水土环境。“当地人管这条漳卫新河两岸的土叫‘小红土’,里面含有制陶所需的所有8种化学元素,这条漳卫新河古称‘鬲津河’,这个‘鬲’字的意思就是一种做饭用的三足陶器。”说起当年的经过,朴树堂记忆犹新,“索性我也就不走了,就在这龙潭村租了块地,盖了一座院子,把妻子和儿子都接过来,过起自己制陶烧窑的日子。”

2014年,朴树堂夫妇历经3个月的时间,耗费近500公斤陶泥,烧制完成了“天下第一大蟋蟀斗盆”,并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15年,“陶器烧制技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我没有别的追求,就是想把这老祖宗的手艺传承下去。”说话之余,又一只蟋蟀罐从朴树堂手中雕刻成形,准备进窑烧制了。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少则几天多则几十天的打磨,精心打造每一道细节,期待最完美的作品,却还要承受最难以捉摸的结果,这是每一名制陶人都无法躲避的宿命。希望之火不灭,陶工精神永存,朴树堂正在坚守中等待着非遗技艺光明的未来。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