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重大新闻发生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传承安塞腰鼓 “击”扬民族文化

发布时间:2018-09-21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刘娜
字号: +-
563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语文课本中《安塞腰鼓》一文里的描写感染力十足,却仍不能将安塞腰鼓展现得淋漓尽致。陕西省佳县赤牛坬村,烈日下的黄土高原上一个个陕北汉子,白色坎肩红腰带,白羊肚手巾头上扎,伴随着激昂的鼓点,刚劲威猛地呐喊,场面甚是震撼人心。

赤牛坬村是一座位于延安西北的民俗文化村,这里的演出节目完全由当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领头表演的正是陕北安塞腰鼓传承人之一王振伟。王振伟从17岁开始跟着老人们学习打鼓,刚开始只是一时兴趣爱好,但没想到这一打就是40多年。“刚学打鼓时,我们一个个生产大队都要派队伍去县里排练,进入农历正月,更是每天都到县里体育场比赛,热闹的很嘞!”王振伟乐观朴实的话语中,散发着陕北人民对安塞腰鼓艺术的一腔热血。如今已年近花甲的王振伟,击起鼓来仍然意气风发,小踮步、大缠绕、马步横移、乱开花、一字梅花……一系列的腰鼓动作张弛自如,神采飞扬。

安塞腰鼓最早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电影《黄土地》让人们从荧幕中深深感受到安塞腰鼓令人震撼的场面与气势。2006年,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时代安塞腰鼓如何传承与发展?王振伟的回答郑重而又务实:“在信息网络时代,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要让更多人领略安塞腰鼓的雄厚磅礴气势,传播安塞腰鼓的文化艺术价值。”

据王振伟介绍,40多年来他一直与安塞腰鼓作伴,跟着腰鼓队从农村迈入城市,从黄土高坡响彻大江南北,从乡村小院舞动至天安门广场,从在当地自导自演到被搬上荧幕,从农运会跨向亚运会……每一次震撼人心的表演,都源于全体腰鼓队成员的辛勤排练和情感投入。随着“神楼”“古庙”“富贵不断头”等各种队形的变换与衔接,安塞腰鼓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进行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人不成鼓,万人齐上阵。用最原始的形式去表达,在传承原有动作和表演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入了陕北人的现代生活风貌,才能展现地地道道的陕北味儿。”王振伟表示,他将会把安塞腰鼓一直打下去,永远保持一腔热爱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植根于民族土壤,民族自豪感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只有像王振伟那样,保持对安塞腰鼓表演的自信和陕北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融入自己的满腔热血,才能感染他人,更好地使民族文化发扬广大,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