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北京大学校徽是由鲁迅先生在1917年应时任校长蔡元培之邀而设计的。其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两字为主体,上下排列,左右对称,构成一个圆形。上面的“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下面的“大”字则构成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这样就形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也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2007年,北京大学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修正和规范,在原有校徽外圈增添了套环,外环上方是大写的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下方是建校时间“1898”字样,并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且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有人说,北京大学校徽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还曾戏称其为“哭脸校徽”。但无论如何,当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该图样即被北大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上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并延续至今。
以“篆”为徽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校徽上面的篆体“北大”两字,是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设计。
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广义来讲,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战国时期的金文、石鼓文等,包括秦统一前各国所用文字,都属于“大篆”系统,这类字体不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直到先秦时期,秦国丞相李斯综合七国文字,制定出一套新的通用规范文字,被称为“小篆”,小篆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结字富有装饰性,虽然已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因此,篆书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源头时期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此后有不少大学也在校徽中使用篆书字体,比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自此,书法成为了校徽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寄以厚望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着。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1925年,北大建校27年的时候,鲁迅在《我观北大》的短文里,写下了这些话。这既是他对北大的期望,也饱含着对北大的信心。
鲁迅设计的这枚诞生在动荡年代的校徽,用它的“哭脸”时刻提醒着所有北大学子,作为一个生长在苦难深重的国家中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失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所肩负的沉重历史使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