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向社会公开了《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这是全国专利调查成果的第三次对外发布。
2017年专利调查覆盖全国23个省(区、市),针对2016年底拥有有效专利的专利权人及其有效专利开展调查。该调查自2017年3月启动,至当年年底完成全部工作,历时近9个月。共发放专利权人问卷1.5万份,专利信息问卷4.3万份,问卷回收率达到85%以上。
调查显示,我国专利保护环境整体向好,从严保护成为创新主体的迫切需求;核心专利引领我国专利质量不断提升,专利权人对于专利市场价值的认识仍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依靠专利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需继续加强;高校专利创新能力较强,其专利运用水平亟待通过改革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连续10年组织开展专利调查工作,在开展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基础调查的同时,聚焦社会关注的知识产权热点问题,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对外发布年度专利调查报告,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加强统计调查成果利用、丰富统计公共产品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政府决策和政策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公共统计数据服务。
《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节选:
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主要结论
一、专利保护环境整体向好,从严保护成为创新主体的迫切需求
(一)我国专利保护环境整体向好
1.专利权人维权意识明显提升
总体来看,遭遇专利侵权后,专利权人采取维权措施的比例超过7成,达73.3%,较上年大幅提升10.5个百分点。其中,“发出要求停止侵权的律师函”占比最高,达30.3%,较上年提升5.7个百分点;采取“既请求过行政机关处理,也向法院提起过诉讼”措施的专利权人比例由上年的7.9%上升至14.2%;“请求行政处理”的比例与上年基本持平,为13.3%。
2.专利侵权判赔力度有所加大
2016年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中选择无赔偿的比例由46.7%下降至25.5%,下降幅度明显。赔偿额度在50万以上的比重显著提升,其中,赔偿额度5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的占比由3.8%上升至15.3%,赔偿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占比由1.7%上升至10.7%。
3.专利侵权比例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被调查的专利权人中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为10.7%,较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历年调查数据可见,遭遇专利侵权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从2011年的28.4%下降至2014年的14.5%,2015年略有回升,2016年继续下降至10.7%。
不同类型专利权人遭遇侵权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企业遭遇侵权比例最高,为13.4%,明显高于高校、科研单位及个人。
分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遭遇侵权的比例最高,为18.3%,内资企业相对最低,为13.1%。不同规模的企业遭遇过专利侵权情况并没有显著差异。
4. 7成企业认同加强保护能够激励自主创新
调查显示,7成以上企业专利权人认为加强专利保护更能“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与上年水平基本相同。按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越大的企业认同专利保护能够“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的比例越高。
(二)从严保护专利成为创新主体的迫切需求
1.专利权人最为重视专利侵权造成的损失
数据显示,有41.3%的专利权人认为专利权受到侵犯所造成的损失相比侵犯其它类型知识产权更严重,该比例较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首次超越商业秘密,成为占比最高的选项。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呼声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2016年有88.2%的专利权人认为目前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需要逐步或大幅强化,较上年进一步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需要大幅强化的专利权人达到24.5%,较上年显著提升6.2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来看,小微企业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较大中型企业更为强烈,23.5%的微型企业和16.7%的小型企业认为需要大幅强化保护水平,明显高于大型企业的11.9%和中型企业的12.1%。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更倾向于逐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三)强化专利保护需进一步推动从严保护
1.从严保护应进一步强化专利行政保护
专利行政保护能够有效弥补专利司法保护短板。调查显示,专利司法维权的成本和结案速度仍然是制约司法保护的最重要因素,专利权人对专利司法维权的“成本”和“结案速度”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5.0%和12.6%,位于所有选项排名前2位,明显高于对专利行政执法成本10.6%和结案速度7.7%的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比例。
专利权人希望行政部门增加权限,提高行政执法效率。总体来看,专利权人对专利行政执法各项措施的需求程度均较高,选择需要或非常需要的比例都达到6成以上。其中,针对专利行政部门“调查取证”以及“采取相应手段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的需求最为强烈,选择需要或非常需要的比例分别达到73.0%和72.7%。
此外,在问及哪项职权缺失导致行政执法效率下降时,44.0%的企业认为,“询问调查侵权情况”的职权缺失,使得专利管理机关执法效率不高。其次是“现场检查涉嫌侵权场所”(39.9%)和“查阅复制侵权有关资料”(38.9%)。解决此类问题恰恰可以成为提高专利行政保护效率,从严推进专利保护的着手点。
2.需更为关注小微企业维权状况
从企业规模来看,在遭遇侵权后,企业规模越小,越倾向于不采取任何措施,其中,超过半数的微型企业不采取任何措施,比例达55.5%。从“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比例来看,小微企业较大中型企业有明显差距,相对而言,小微企业“请求行政处理”的比例与大中企业未拉开明显差距。强化专利行政保护更有利于加强小微企业专利保护工作。
3.从严专利保护应重点关注网络侵权
电子商务领域网络侵权行为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隐患。调查显示,网络侵权涉及的专利申请多为核心专利,同时,有54.7%的专利权人认为电子商务领域的网络侵权行为严重。
从浙江省经验来看,政企联合治理网络侵权能够利用大数据等企业资源及时发现侵权现象,弥补政府机构人力资源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应将网络侵权作为全面推进从严专利保护的重点,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深入研究政企联合治理模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政企联动作战,共同推进网络侵权治理,保护知识产权。
二、核心专利引领我国专利质量的提升,发挥专利价值需强化全方位意识
近年来,我国着力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全面促进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各环节的质量提升。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核心专利在研发投入方面体现了高标准,在运用水平方面体现了高质量,在专利质量提升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但是,在核心专利认识的全面性,不同技术领域核心专利分布情况,核心专利遭遇重复、群体和网络侵权情况,以及企业核心专利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全面、不平衡、不完善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一)企业核心专利占比超五成
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路径,核心专利数量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经调查专利权人自身对于核心专利的认识,企业认为其核心专利占所拥有专利的比重达到52.8%,其中,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达到52.9%、53.7%和53.0%,大型企业为41.3%,相对较低。
(二)核心专利运用水平较高
1.核心专利实施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调查显示,核心专利的实施率为76.0%,显著高于全国专利总体实施率的50.3%。核心专利的运用能力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
2.核心专利自行实施专利收益相对较高
自行实施是专利实施的最主要方式,调查显示,采取自行实施的核心专利收益金额趋向高金额分布,收益在10万元以下的核心专利比例比全国专利总体低1成以上,收益在10万元以上的核心专利比例与全国专利总体相比高7.3%,自行实施核心专利的收益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反映了核心专利的高价值特征。
(三)提升专利价值的全面意识有待提高
1.企业认为高质量专利取决于市场收益因素的仅3成
在高质量专利的认识方面,各大技术领域的企业都集中在“技术水平高,具有开创性意义,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总体占比达到91.3%。关于申请文件撰写水平和法律稳定性的认同度占比在5成左右,市场收益的认同度仅为33.1%。
2.核心专利分布存在明显技术领域差异
从核心专利的技术领域大类分布来看,机械工程类核心专利数量最多,所占比重达到34.4%,仪器类产业核心专利数量最少,所占比重为11.2%。从技术领域小类来看,“电机、电气装置、电能”类核心专利数量最多,占比达9.7%。上述差异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我国相关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差异,应加快培育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高质量、高价值专利或者专利组合。
3.核心专利遭遇重复、群体和网络侵权较多
当前,专利侵权案件重复性、群体性和网络化的特征逐渐显现。调查数据显示,核心专利和上述被侵权专利的重合度可达85.0%。一方面体现了核心专利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针对核心专利保护水平需提升的现实需求。
4.企业间专利价值认识和管理机制存明显差异
经实地调研发现,在不同行业领域,由于技术壁垒高低不同、技术更新速度不同,企业对核心专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部分企业从专利技术先进度、是否容易回避、是否容易识别被侵权等多维度综合认定核心专利;部分企业则是简单认为只要是发明专利、方法专利或者写入标准的专利即为核心专利。相应的,不同程度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核心专利内部管理机制,部分企业采用动态、定期调整定级等综合管理机制;部分企业仅采用一次性奖励、延长维持年限等简单做法,企业之间无论在专利价值的认识方面或者管理机制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创新研发,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需继续加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对我国经济有着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调查显示,拥有有效专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重视研发和专利活动,依靠专利取得竞争优势,专利运用更为高效。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度也普遍高于其他企业,但是基于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整体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仍需继续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一)拥有有效专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情况
拥有有效专利且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4类产业中,企业数量合计占总量的比重超过8成。分布在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4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合计只占不到2成。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重视研发与专利活动
1.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研发能力更为突出
调查显示,自主研发是我国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的主要技术来源,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更为突出,比例超过90%。此外,超过3成的企业认为合作研发也是主要的技术来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来源选择模仿、模仿基础上改进、技术购买等的比例均低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
调查显示,拥有有效专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略高于其他企业(参见表207)。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在3%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投入强度在10%及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为24.1%,较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出9.2个百分点(参见表208)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活动投入更高
从研发经费投入中用于专利活动支出比例大于10%的企业占比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56.6%,明显高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6.0%。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对专利活动的投入力度更大。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更为依靠专利取得竞争优势
1.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更加依赖专利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有80.9%的企业选择更多依靠专利取得或维持竞争优势,超出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近1成。其中,更多企业认为“在本行业中,单件产品中所需的专利数量并不算多,但是专利对于产品的市场份额维持极其重要”,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方面,少数的核心技术的高价值专利对于企业发展更具有突出作用。
2.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认为专利能激励企业创新
调查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专利激励企业创新的看法更为积极正面,其中,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认为加强专利保护更能“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提高模仿者成本”以及“增加模仿者的模仿风险”等。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运用更为高效
1.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运用能力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实施率、产业化率、许可率、转让率均明显高于非战略性产业企业的相应比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实施率达到62.1%,高出非战略性新兴产业8.9个百分点,产业化率达到47.3%,高出非战略性新兴产业8.5个百分点。
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高端装备产业专利实施率和产业化率最高,分别达到66.8%和52.8%,新材料产业的许可率最高,为7.8%,生物产业的转让率最高,为7.1%。
2.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收益水平高
从对于专利的预期收入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略高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选择50万元以上的比例比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出8个百分点。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生物产业预期收入较高,预期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比例超过50.0%,数字创意产业预期收入相对较低,50万元以上的仅有26.7%。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需继续加强知识产权战略
1.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优势不明显
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和制度是优化企业知识产权资源,促进形成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设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比例为47.0%,高于其他企业的40.5%。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具有统一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比例也高于其他企业。但是,整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管理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制定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并且设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比例整体均未超过半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有提升空间。
2.购买的知识产权服务仍主要集中在代理服务
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是促进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购买各类知识产权服务的比例上均高出其他企业,购买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服务的分布情况和其他企业基本相同,购买最多的代理服务的占比为68.9%,但法律、培训和商用化服务的购买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综合、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是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手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通过与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升。
四、高校专利创新能力较强,专利运用水平亟待改革提升
当前,我国高校专利创新产出不断增长,但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专利所起作用未给予充分重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备良好基础,但专利实施运用水平维持低位,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成为制约高校专利实施运用的最大障碍,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需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一)我国高校专利创造能力强、潜力大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校发明专利受理量占三种专利受理量的55.0%,高于我国国内36.5%的平均水平,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三种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到41.6%,远高于我国国内18.5%的平均比例。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受理量、授权量及有效量占国内总量的比重依次为2.9%、4.3%和18.2%。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相对较高,有效发明专利占总量比重超出申请、授权所占比重,我国高校专利创造和获权能力较强。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科技成果申请专利比例为22.6%,远低于企业的62.4%,其中近5成高校的科技成果申请专利的比例在10%以下;同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1.4%。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现状下,专利作为对接创新与市场的桥梁作用并未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其专利创造和运用的巨大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备良好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1.高校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比例相对较高
从管理机构设置来看,近8成高校已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其中28.5%建立了专职管理机构,50.2%建立了兼职管理机构。在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受访高校中,87%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人数为2人及以下。
2.高校普遍设有知识产权经费支持
从经费支持来看,71.5%的高校有专门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的申请、维持和保护。
3.高校权属和利益分配制度基本健全
从权属和利益分配制度来看,74.6%的高校有防止将专利、技术及相关技术资料、信息对外泄露的规定;有68.3%的高校的职务发明人参与专利权的权益分配;61.7%的高校有签署协议约定在单位学习或工作期间完成的发明归属。
针对个人名义申请获得财政资助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高校主要采取“归申请者所在单位所有”的方式为主要处理方式,占比49.5%。
(三)高校专利运用需加强改革创新
1.我国高校专利实施水平仍位于低位
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专利实施率仅为12.7%,明显低于企业的59.0%,同时,高校产业化率、许可率和转让率也大幅低于企业的相应水平。和2015年相比,高校的实施率和转让率有小幅增长,产业化率和许可率略有下降。
从高校在专利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来看,76.1%的高校存在“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处于闲置状态”情形;39.9%的高校发生过“申请专利前以发表论文等形式公开技术成果导致无法获得专利保护”情形。此外,“单位人才对外交流造成专利或有关知识产权流失”和“单位专利被外部公司低价收购”的情形也均超过1成。
2.缺乏技术转移专业队伍成为专利转化最大障碍
数据显示,近6成高校认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接近4成的高校认为专利技术水平较低、产业化经费支撑不足是高校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只有10.9%高校认为“缺乏专利收益分配机制”是制约高校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结合有6成以上高校职务发明人参与利益分配的现状,可见,利益分配机制并非制约专利转移转化的最主要因素,专利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另有着重。
具体数据显示,有专门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申请、维持和保护的高校比没有的更加认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占比达到63.3%。此外,高校有效专利数量越多,越认可“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从调研情况来看,较先试水专利权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西南交通大学也认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而专利产业化率、专利许可率等数据相对较高的上海交通大学已具有较强的技术转移专业队伍。
3.专利作价入股比例低,体制机制仍需创新
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专利权人最常采用自行实施的方式运用专利,其次是许可和转让。目前,高校较少利用专利作价入股,比例仅有2.5%。
从法律政策角度来看,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已在法律层面解决了关于高校转化成果的自主权等问题,四川、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地区和高校也制定了首次触及科技成果权属和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相关政策。但从实地调研来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作价入股方式的转化仍受到《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2016年7月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具体规定的限制,高校专利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更加关注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制约,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2017年12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