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医疗影像:专利于“初起”,防患于“未然”

发布时间:2016-08-04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胡姝阳
标签: 医疗
字号: +-
563
  目前,医疗影像设备已成为现代医学重要的诊断手段和工具之一。我国作为医疗器械进口大国,医疗影像设备也多依赖进口品牌。但随着国家政策引导以及国内企业在技术和专利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不断增强,甚至在部分产品领域已经实现了赶超。

  进口设备占据市场

  医疗影像设备是指利用各种不同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将人体内部的结构重现为影像的各种仪器,包括医用X线机(X光)、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CT)、磁共振设备(MRI)、超声设备(彩超)等。

  目前,全球医疗影像设备的大多数市场份额被老牌医疗影像设备公司牢牢占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荷兰飞利浦公司(PHILIPS)以及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组成的三巨头“GPS”占据了全球医疗影像设备65%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我国医疗影像设备市场更是被外国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GPS”3家公司在我国中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市场的份额甚至超过80%。记者走访了北京两家三甲医院,其使用的医疗影像设备多属于上述品牌。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的官方网站上,在“设备介绍”一栏中进行公示的多台磁共振设备也均来自“GPS”和日本东芝公司。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为加速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进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似乎不甚明显。对此,刘刚认为,首先需要考虑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一般来说,医疗影像设备的更换周期较长。各家医院采购的‘GPS’等进口设备不能说替换就替换。”刘刚表示。

  另外,“GPS”等进口设备的技术和品牌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GPS’医疗影像设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并提前针对核心技术进行了严密的专利布局,在当时鲜有竞争产品的情况下赢得了我国市场。而我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面对国外公司构筑的专利壁垒又发展较慢,使得我国医疗影像设备尤其是高端设备市场长期被‘GPS’等外国公司占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相关领域审查员介绍。

  技术实力不断增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放射科医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操作便捷性和成像效果的角度看,早期国产医疗影像设备确实与进口设备存在差距,使得医院更青睐外国品牌。但是,近年来,随着国产医疗影像设备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中低端产品,其功能和质量已基本可以和外国品牌媲美。

  国产医疗影像设备的“雄起”一方面依赖于利好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则源于国内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利意识的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相关领域审查员介绍,近年来,不仅我国医疗影像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长,且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不断提升,同时也开始在国外开展专利布局。

  以业内知名企业深圳迈瑞生物为例,据了解,该公司超声成像系统在基础成像技术和重要成像模式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与“GPS”相媲美,产品图像质量和性能与“GPS”的同级产品相当,其在业内率先推出的向量血流成像、胎儿脑部自动识别等应用模式和功能,均属领先技术成果。“针对主打产品超声成像系统,公司已提交专利申请44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一半,并提交美国专利申请133件。”生物知识产权经理李晓菲介绍,不仅如此,该公司还通过收购美国公司拥有了超声成像领域的50多件高质量美国专利。

  另据记者了解,我国高校在医疗影像设备领域的技术研发活动也较为活跃,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已围绕医疗影像设备的基础技术、新兴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专利布局。

  除了在超声成像系统的专利布局上发力外,国内企业近年来围绕磁共振设备等产品也加大了研发投入,并逐步开展专利布局。“国内领军企业的研发方向和重点已经开始从外围专利、改进型专利向核心技术方向转变。”相关领域审查员表示。

  专利助推赢得市场

  随着“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高性能医疗器械”列入我国“十三五”规划未来5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国产医疗影像设备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医疗影像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将助推国内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

  那么,面对这一机遇,正在奋起直追的国内医疗影像设备企业有何打算呢?李晓菲表示:“深圳迈瑞生物将从清晰、准确定位,更快、更准成像的产品目标出发,改进基础技术,抓重点前沿技术进行专利布局,抢先圈地。”

  “‘GPS’等外国企业在CT、X光等领域的专利布局较早且较为全面,而我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改进型专利和软件优化算法的相关专利较多,且提交专利申请的时间平均晚于国外3年至5年。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我国企业不妨尝试在新兴领域开辟市场。例如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技术领域,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就已经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刘刚建议,我国相关企业应积极制定有关分子影像领域的国家标准,提前布局核心专利,结合我国医疗影像设备制造商未来3年至5年的研发计划和技术路线图,在分析竞争对手的基础上,布局影像专利包,形成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专利池,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