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一、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日新之谓盛德”,中华民族爱学习、善学习,敬知识、崇创新,在灿烂不熄的文明长河中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持续书写着东方大国的创新史。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及时发现这些人才并用好这些人才,使他们在创新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中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只有得到创新人才,才能顺利开展创新事业。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必须优先考虑创新人才的开发。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今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要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将真正的创新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制度体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要站在世界之巅开发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不管是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只要是我们需要的创新人才,尽可能想办法为我所用。以前,我们在选拔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方面,视野不够宽、站位不够高,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13亿人中挑选人才,而美国是从70亿人中挑选人才。”今后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 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这将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彰显我们面向全球引才聚才的博大胸怀。习近平强调:“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图为: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更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要把培育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事业兴旺发达。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育,树立创新人才是创新事业第一资源新理念,让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让各行各业都能不断培育出创新人才。《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第三,要建立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对于创新人才一定要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人才优化配置。指出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
第四,要创新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化、科学化。要改革原有不适合、不科学的创新人才培育体制,勇于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保留、使用的政策制度,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要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 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按照精简、合并、取消、下放要求,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创新人才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的方式,稳定的政策,长效的机制。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图为:2014年6月3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
三、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发现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人,目的是为了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要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凝聚创新人才,要让创新人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事业中充分施展才华,实现其理想抱负,让每一位创新人才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和出彩舞台。习近平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要用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首先全社会都要尊重创新人才,让创新人才成为明星,让每一位创新人才都拥有大量创新粉丝。其次要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尽量创造出让创新人才发挥最大效率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创新生产率,让他们工作舒心。要让创新人才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要改善创新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通讯等生活条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户口、家属安排、子女入学就业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习近平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就像树木与土壤的关系,人才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和哺育,中外实践都证明,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当今人才竞争的关键要素。
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保护工作,让创新人才的合法利益不会轻易受损。《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同时还要为创新成果转化创造便利条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和激励力度。《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除事关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奖励制度。”
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在创新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认真学习本书,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日前该书已由中共文献出版社出版,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受权连载。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至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期间的讲话、文章、贺信、批示等五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八个专题,共计一百八十八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外国看中国的潜力所在,就是看这个。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广纳人才,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我曾经讲过,要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要放手使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完善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完善人才发现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培养宏大的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鼓励人才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
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页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要为世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希望你们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率先建设在国际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一流科研机构。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人才工作很重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产学研结合等,都与教育工作紧密相关,科技教育要搞好分工合作,同时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现在已有的人才计划要做好。
——《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2013年8月21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报效祖国,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已经完成学业的留学人员也要拓宽眼界和视野,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的讲话(2013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没有钱国家可以逐步增加投入,没有装备可以抓紧研制,但有了钱和装备、没有人才也不行。当前,部队技术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打仗讲究的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科学技术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影响日益深刻,没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军事技能,连武器装备也操作不了,更别说能打仗、打胜仗了。
——《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2013年11月5日)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二〇一三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上的批示》(2014年5月13日)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培养集聚人才,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23日、24日)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十三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7页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8页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8页
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的指示(2014年6月),《人民日报》2014年6月24日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我记得当年拿破仑就格外重视科学家,在遭到敌人猛烈攻击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科学家,因为他明白科技就是战斗力。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引领和支撑。要想让科学家多出成果,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还可能引发学术不端。有的科研人员戏言,现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组织科学家们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基金项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这些东西把科学家捆死了。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发明家,但他们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企业家有十分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精神,有执着顽强的作风,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创造新组织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要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让他们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会了招商引资。现在,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有时还要招人聚才优先。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我们最缺的人才,如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世界级科技大师、风险投资企业家等。要用事业吸引高端人才,有的重大科技项目,只要是不保密的,境外有合格合适的人才也可以主持,给他个首席科学家,同时按照国际规范强化合同约束和法律约束。我看可以试一下。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人才基础是好的,但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分配激励,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5日)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页
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页
图为: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
一、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日新之谓盛德”,中华民族爱学习、善学习,敬知识、崇创新,在灿烂不熄的文明长河中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持续书写着东方大国的创新史。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及时发现这些人才并用好这些人才,使他们在创新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中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只有得到创新人才,才能顺利开展创新事业。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必须优先考虑创新人才的开发。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今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区域、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要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将真正的创新人才选出来、用起来,形成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制度体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和规范人才工程项目财政性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要站在世界之巅开发创新人才,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不管是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只要是我们需要的创新人才,尽可能想办法为我所用。以前,我们在选拔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方面,视野不够宽、站位不够高,前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13亿人中挑选人才,而美国是从70亿人中挑选人才。”今后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 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支持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设立引才项目,加强动态管理。”这将进一步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彰显我们面向全球引才聚才的博大胸怀。习近平强调:“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图为: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二、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更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要把培育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事业兴旺发达。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育,树立创新人才是创新事业第一资源新理念,让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让各行各业都能不断培育出创新人才。《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第三,要建立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对于创新人才一定要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促进人才优化配置。指出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开展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工程。”
第四,要创新人才培育的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化、科学化。要改革原有不适合、不科学的创新人才培育体制,勇于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保留、使用的政策制度,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要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 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统一的人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按照精简、合并、取消、下放要求,深入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创新人才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的方式,稳定的政策,长效的机制。习近平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图为:2014年6月3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
三、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发现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人,目的是为了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要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凝聚创新人才,要让创新人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事业中充分施展才华,实现其理想抱负,让每一位创新人才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和出彩舞台。习近平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要用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首先全社会都要尊重创新人才,让创新人才成为明星,让每一位创新人才都拥有大量创新粉丝。其次要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尽量创造出让创新人才发挥最大效率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创新生产率,让他们工作舒心。要让创新人才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要改善创新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通讯等生活条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户口、家属安排、子女入学就业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工资、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习近平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就像树木与土壤的关系,人才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和哺育,中外实践都证明,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当今人才竞争的关键要素。
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保护工作,让创新人才的合法利益不会轻易受损。《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研究制定商业模式、文化创意等创新成果保护办法。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鉴定机制,防控知识产权风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同时还要为创新成果转化创造便利条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和激励力度。《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除事关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对不适宜实行股权期权激励的采取其他激励措施。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奖励制度。”
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在创新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
(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认真学习本书,对于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学习、理解、掌握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日前该书已由中共文献出版社出版,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受权连载。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七日至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期间的讲话、文章、贺信、批示等五十多篇重要文献,分八个专题,共计一百八十八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外国看中国的潜力所在,就是看这个。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11日)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广纳人才,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我曾经讲过,要坚持以用为本,按需引进,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要放手使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完善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完善人才发现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培养宏大的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鼓励人才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讲话》(2013年3月4日)
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4页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我们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要为世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希望你们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率先建设在国际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的一流科研机构。
——《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人才工作很重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产学研结合等,都与教育工作紧密相关,科技教育要搞好分工合作,同时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现在已有的人才计划要做好。
——《听取科技部汇报时的讲话》(2013年8月21日)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一方面科技人才总量不少,另一方面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特别是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领军人才严重不足。解决这个矛盾,关键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三是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更加积极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更多海外创新人才到我国工作。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要教育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报效祖国,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瞄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以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毅力,以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劲头,努力扩大知识半径,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已经完成学业的留学人员也要拓宽眼界和视野,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的讲话(2013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没有钱国家可以逐步增加投入,没有装备可以抓紧研制,但有了钱和装备、没有人才也不行。当前,部队技术构成日益复杂、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打仗讲究的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科学技术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影响日益深刻,没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军事技能,连武器装备也操作不了,更别说能打仗、打胜仗了。
——《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2013年11月5日)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二〇一三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上的批示》(2014年5月13日)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如果人思想禁锢、心胸封闭,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外开放。因此,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通过学习和应用世界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而不断把整个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外国专家主管部门要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24日
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培养集聚人才,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健全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要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揽四方之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23日、24日)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说的是周文王尊贤礼士,贤才济济,所以国势强盛。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我国十三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7页
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8页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8页
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19页
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的指示(2014年6月),《人民日报》2014年6月24日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我记得当年拿破仑就格外重视科学家,在遭到敌人猛烈攻击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科学家,因为他明白科技就是战斗力。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引领和支撑。要想让科学家多出成果,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学说”。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还可能引发学术不端。有的科研人员戏言,现在“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组织科学家们参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基金项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这些东西把科学家捆死了。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科学家毕竟是少数,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名就是荣誉,利就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回报,其中拥有产权是最大激励。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世界上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家并不是发明家,但他们是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企业家有十分敏锐的市场感觉,富于冒险精神,有执着顽强的作风,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创造新组织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要推动企业家积极投身创新事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让他们参与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会了招商引资。现在,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有时还要招人聚才优先。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我们最缺的人才,如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世界级科技大师、风险投资企业家等。要用事业吸引高端人才,有的重大科技项目,只要是不保密的,境外有合格合适的人才也可以主持,给他个首席科学家,同时按照国际规范强化合同约束和法律约束。我看可以试一下。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8月18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上海人才基础是好的,但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分配激励,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5年3月5日)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页
我们一定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4月28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