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科技,引领生活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河南汇聚创新资源:千川汇海阔 风好正扬帆

发布时间:2014-06-25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admin
字号: +-
563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河南经济社会巨轮高扬的船帆,借力引智,则如强劲东风,鼓动创新提速,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破浪前行。
  “要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明确要求河南打好“自主创新牌”,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打好“自主创新牌”,不仅需要练好内功、提高创新能力,同样需要借力引智、汇聚更多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双轮驱动、比翼齐飞。
  依托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技术,鹤壁仕佳光子赶超日韩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新乡高远公司掌握公路养护核心技术;引进北京紫光优蓝公司高科技项目,年产超过50万台的智能机器人2015年将在焦作市诞生……
  在新一轮发展中,河南正孜孜以求地汲取、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要素,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力求在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补“短板”双轮驱动 

  这是一个比拼创新实力的时代。
  放眼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合作和技术转移犹如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立足省内,进入发展新时期的河南,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建设产业集聚区,更需要创新驱动。
  一方是快速发展的渴望,一方是现实存在的短板。
  缺乏大型科研机构、知名院校的智力支持,创新供给不够;政策缺乏吸引力,高端创新人才匮乏,这些都是河南省自主创新的“先天不足”。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超1200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作为内陆省份,世界500强企业来河南落户达121家,但建研发中心的却屈指可数。
  在以创新为第一驱动要素的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正视不足,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借力引智已经成为河南发展的必然选择。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动力。
  这意味着,河南省将通过“鼓励自我创新”和“吸收外部成果”双轮驱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世界最大、最先进,也是唯一的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国产“大飞机”项目120MN拉伸机侧梁……拥有众多世界“唯一”、“第一”光环的中信重工,正是得益于与德国西门子、丹麦史密斯、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院校开展合作,全方位吸收世界领先技术的“营养”,不仅完成了由“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型,也实现了从产业链低端到高端的飞跃。
  在吸收外部成果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赢得突破性进展。和中信重工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尝到了借力引智、科技合作的甜头。
  如今,借力引智已经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来自省科技厅的统计,目前,全省正在实施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超过500项,涉及美国、德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50多个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结盟,预计可引进突破600多项新技术。其中,企业对外科技合作占了相当的份额。
  在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完世伟看来,加快“双轮”驱动,扩大对外科技开放合作,正在让全省自主创新列车“驶”入快车道。唯此,河南才能在区域竞争中加快集聚创新资源,赢得先机和主动。 

  汇资源 “撑杆”飞跃 

  借力引智,破除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从全省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大力支持,到企业、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行动,无不吸引了创新资源涌动中原,实现创新能力的“撑杆”飞跃。
  人才引进政策相继出台,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让无数“金凤凰”添智大中原。
  航天草莓、红秋葵,物联网二维码追溯系统、田间自动化信息管理体系……同样是发展现代农业,宝丰县红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来以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为首的16位中国顶尖农业专家,建立全省首家生态农业院士工作站,稳立业界潮头。
  到2013年底,全省建立院士工作站190个,引进257位院士进站工作,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名,省“百人计划”专家23名,持续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高知“芯片”。
  自主创新不是闭门创新。利用技术并购使技术创新跃居世界前列,成为我省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专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民营企业——南阳国宇,近日把欧洲最大动臂塔式起重机制造商威尔伯特集团成功纳入麾下,华丽转身后,将一举成为拥有重型塔机世界领先制造核心技术的企业。
  在中铁隧道,同样的“蝶变”已经完成:收购德国维尔特硬岩掘进机知识产权后,企业成功跻身世界上能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大企业之一。
  既有单枪匹马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更有集成创新“握指成拳”。
  试运营近半年的郑州地铁1号线,拥有两项“世界领先”:与许继集团联合开发的“制动电阻地面化及电能回馈”技术;引进华为公司eLTE方案,率先用于轨道交通的4G技术。而实现技术领先的途径,正是集成创新。
  打破横亘在企业、行业间的各种界限,集成创新使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处在同一创新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开发,凸显惊人的放大效应:全省风电、盾构、耐火材料、轨道交通等8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投入9.23亿元,预计新增产值238.75亿元。
  发挥人才、技术引进“主战场”作用,以政府主导的高新区、产业集聚区构筑了更强大的创新平台。
  郑州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奖励,最高奖励达500万元。宜阳县产业集聚区为高新技术落户大开方便之门,优厚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了“高精尖”技术落地,“宜阳造”的超精密轴承助力神舟飞船、嫦娥月球探测器遨游太空。
  全省各地蓬勃兴起的21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80个产业集聚区,正在为河南创新发展凝聚强劲“核动力”。 

  闯新路 跨越发展 

  当借力引智成果显现之时,我们还应看到,与沿海及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以更大的魄力、更强的力度借力引智,不仅要为实施三大国家战略提供技术、人才支撑,也要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闯出新路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支持。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应时而生:从管理模式、创新资金、建设用地等方面力促高新区发展。这项政策的出台传递出一个信号:鼓励引才引智,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深化合作。更多省外、国外的创新资源有望驻足河南。
  闯出新路需要更广泛的合作平台。按照省科技厅启动实施的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方案,2015年之前,全省要实施1500项与我省产业发展关系密切、对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明显的对外合作项目,建设100个以上对外合作平台。
  闯出新路需要更强劲的技术转移。
  走进省科技厅,许多工作人员正为一件大事忙碌——起草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的有关规划;筹备规划与建设运行方案论证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
  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是继中关村技术转移集聚区之后,国家批复的第二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被赋予多项功能,包括技术转移服务、技术产权交易、高端制造技术研发等,目标是建成中西部科技创新服务的高地。
  2012年,北京中关村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技术市场交易额由上年的1890亿元猛增至2470亿元,占全国总额的近40%。
  比照这一数据,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未来产生的效益值得期待。难怪业内人士感叹:这将对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更大胆的设想还在后头——谋划建设中原城市群技术转移试验区。
  专家认为,这个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郑州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为载体,创新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如果率先在河南完成,必将为加速中部崛起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创造新经验。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借力引智,通过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必将为河南汇聚更多的创新资源,为中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