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探索与思考)
字号: +-
56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近3年来,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深圳市坚定不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格局。深圳市的探索,给人们带来了有益启示。
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转化周期日益缩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界限日益模糊,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深圳市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向创新链高端攀升的同时,实现从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在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推行“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创新方式;必须提高源头基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从跟随发展到局部领先、部分超越的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为此,深圳市加快了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的布局。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中心部署的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四,华大基因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宽频隐身技术被认为是过去10年中的10大科技突破之一……这些领域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基础研发、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良性互动,形成了引领式、超越式与裂变式的自主创新态势。
把握企业创新规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圳市已进入要素高成本发展阶段,原有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弱化。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圳市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扶持和服务。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70.2亿元,占地方本级预算的7%;全社会研发投入34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64%,企业研发强度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创新动力强劲但实力较弱的特点,重点打造以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以提供检测、实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针对大企业创新实力雄厚的特点,重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进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发挥自主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新增创新平台175家,相当于以前年份组建数量的总和,大大提升了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三是推进研发专利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同步发展,增创竞争新优势。2010年,全市企业国内专利申请量近5万件,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主导或参与制订各类标准1037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1件、中国名牌产品80个。知识产权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有力武器。四是打造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全球化创新优势。积极扶持企业建立跨国研发机构,深入实施《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融入全球科技创新分工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促进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整合集成,努力打造全球创新成本低、收益高的先进城市。
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构建“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推动着全球产业深刻变革。特别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一方面加速了三次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了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深入发展,使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服务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这些为深圳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深圳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着力构建“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抓住“高端”,抢占现代产业制高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球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规律,制定产业链配套发展政策,推动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推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二是扶持新兴产业,增强未来产业话语权。紧紧抓住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增长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着眼长远、及早布局,集中力量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动结构“软化”,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加快发展智力密集型的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服务经济,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人力资源、知识技术等“软要素”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四是坚持“优质”原则,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产业,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知名品牌。
突破要素制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深圳市更早面临空间、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圳市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第一推动力,努力实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跃升。一是突破创新城市发展的空间瓶颈,促进发展空间向多维拓展。以创新土地资源利用方式释放土地空间,以协调区域创新功能开拓合作空间,以开发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虚拟空间,以融合催生新业态创造产业空间。二是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促进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环境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突破一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建筑、交通、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四是围绕改善民生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健康、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的低成本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着眼事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之本,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一资源。深圳市高度重视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编制出台了《深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建设“人才特区”五大战略以及针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的“1+6”政策体系、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等,着力打造人才政策新优势、搭建人才培育新载体、构建人才引进新机制、完善人才服务新模式,不断加大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服务力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拥有全职“两院”院士7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22人,深圳市领军人才1796人,研发人员29万多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近4万人。同时,主动参与国际创新人才竞争,大力引进国际一流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借鉴国际顶尖科研机构运作模式,构建从科学发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整体运营模式,形成“科研+产业+资本”的集成创新组织模式,推动科技单元发展成为科研产业混合体,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体制机制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深圳市注重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在宏观上,一是完善创新科技决策机制。深化重大科技计划和决策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是建立跨区域创新协同机制。加强与中央部委会商沟通,加强与各地和高校战略合作,搭建创新联动平台;加强与港澳台科技合作,建立与国际前沿技术对接的创新资源聚集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成。三是推进大部制改革。整合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创新资源的规划和布局,促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在微观上,一是完善创新主体动力机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坚持政策引导扶持与企业自主相结合,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完善以应用为导向、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网络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金融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结合,形成从科学发明、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投融资体制机制。二是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新机制,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法规和政策,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运用;构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