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统筹国内外资源,构建符合中国利益的全球创新体系
字号: +-
563
5月25日,微软全球CEO鲍尔默亮相北京,出席微软位于中国北京中关村亚太研发中心总部大楼启动仪式。这是微软公司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建设投资达到28亿元人民币。
这只是近年来国家间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原有藩篱不断被打破的例证之一。进入新世纪,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人员大幅度增加。以中国为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数量从1999年的30多个迅速增长到目前的3000多个。创新资源的流动性持续增强,国际合作日渐频繁,形成了在地域上覆盖全球、在主体上涵盖政府和民间(如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领域上扩展到几乎所有行业的创新体系,开放创新成为备受欢迎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此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若能将这一庞大的全球创新体系为己所用,不断提高对其的掌控能力,就能够增强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全球创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近年来,全球创新环境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氛围上表现为创新作为化解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而备受重视。在地缘上表现为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流动性增强,在手段上表现为合作创新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选择,在态势上则表现为创新格局的重心开始由西向东转移。这些动态性的变化将对各国的经济、科技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甚至重塑全球创新体系。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经济衰退,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因此,自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均提高了创新的战略地位,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岗位,把创新作为走出经济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为此,各国的研发投入不减反增,不断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多项优惠政策,使创新的战略性地位得到切实的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的资源要素沿着高效率的轨道向能产生高效益的地区流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了程度不等的衰退,一时之间很难恢复到从前的状态,于是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积极向外寻求发展的空间,推动创新资源加速流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成为主要的流向目标。跨国公司纷纷设立离岸研发机构,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技术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当地的创新资源,包括研发人才、创新成果、生产知识和用户知识等。
在20年前,创新一般都是由一家企业或机构的实验室独立完成;如今,很多创新都是通过与包括自己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供应商和顾客在内的对象开展合作,满足各方面的创新需求。特别是跨国合作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即便是科技实力强大如美国,也没有在创新的道路单打独斗,而是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寻求共赢之道。
目前,合作创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科技合作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影响着不同国家和企业创新的速度、规模、方向和效率等。
全球创新体系的形成途径
对于一国而言,提升创新能力首先要依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但伴随着全球创新环境的变化,仅仅从国家的角度来理解和构建创新体系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要开放视野,在其基础上建立覆盖更为广泛的全球创新体系,如通过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或发起国际大科学工程与计划、进行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等途径,参与全球创新活动。
虽然政府不是创新的主体,但却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从当前的国际社会来看,大多数国家都与他国签订了数量不等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在这些双边和多边协议下执行科技合作项目,不同国家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均有机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由于这种合作方式是官方出面,选择的一般都是各国优秀的研发机构,解决的是对双方都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科研合作水平较高,对一国创新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各国通过开展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实现了创新领域的跨国互动交流。
跨国公司是全球创新当之无愧的主角。长期以来,跨国公司普遍将研发职能高度集中在国内,但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兴市场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逐步完善,发达国家的研发投资正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重要场所。全球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要求跨国公司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于是众多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广泛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当地的创新优势,整合成本相对低廉且熟悉当地市场的人才、科研基地等创新资源,使当地创新组织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创新网络。
由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昂贵且复杂、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因此倾向于吸引多个国家参与。这些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使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能够在大规模、大尺度或是跨学科前沿性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有助于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国家能够分享创新成果,有利于进入国际科学前沿和提高本国的基础研究实力。
发达国家的全球创新体系建设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是全球先进技术的发源地,在工业化过程中技术体系基本上都处于世界前沿,尽管当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但整体竞争力并没有下降,仍然占据着科技领先地位。这些国家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继续巩固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欧盟一贯坚持鼓励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在第七框架计划中的10个研究主题领域全面向第三国开放。2008年12月,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竞争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欧洲研究区2020构想”,提出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欧洲研究区,将推进联合研究项目,使其经费占欧洲全部研发经费的比例翻一番,目的是逐步建立一个全方位、强有力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
欧盟各成员国也都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2006年10月,英国出台了《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该战略提出了依靠国际合作“促进研究卓越”“促进创新卓越”“提高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实现全球发展”的目标,该战略还特别提出要把中国、印度等国作为英国的重要科技合作伙伴。2007年1月,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Demos发表的《创意版图》报告指出,英国要想在全球科技竞赛中不落后太远,就必须立即扩大与亚洲快速成长的“创新热点地区”——中国、印度和韩国的合作。
德国政府于2008年2月提出了“科学与研究领域国际化战略”。该战略提出四大目标,即加强国际研究合作、发掘国际创新潜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以及承担国际义务和应对全球挑战。根据2009年7月15日德国联邦政府发布的《科学与研究领域国际化战略》中期报告,德国在科研国际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德国联邦教研部在2007年发起的“尖端集群”的竞争基础上,利用相应的资助进一步推进了“尖端集群”的国际化。
在科技领域呈现细化、综合化的趋势下,科学研究规模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美国也改变了单方输出技术的状况,针对其他国家的科技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奥巴马政府认为,美国必须在能源、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创建“全球能源论坛”,重新加入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在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疟疾和其他疾病研究、国际热河聚变试验堆计划和国际直线对撞机等具有挑战性的科研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的全球创新体系建设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10年10月11日,汤姆森路透集团《专利在中国II: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的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的专利总量年增长率为26.1%,而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美国的年增长率只有5.5%;预计到2011年,中国将在专利活动中居世界领先地位,年度专利申请总量将超过日本和美国。在此形势下,中国应遵循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原则,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开放性全球创新的有力支持者,逐渐改变游戏的性质,构建前所未有、最具有合作力的、相互作用的全球创新体系。
虽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不断加大,但其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中国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优势是其获得垄断地位或竞争优势、获取高额回报的保障,因而倾向于将创新的成果进行转移,而不是创新过程本身的转移。因此,中国在建设全球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自身拥有的筹码,同时密切关注对方的利益诉求,更多地从跨国公司的创新中受益,在国际科技合作中要以我为主,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
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全球化特征,比如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重大传染病防治问题等。在全球性问题方面,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渐趋一致,通过资源整合与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科技活动的全球化能够整合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实现单个国家难以完成的科技突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逐渐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使得中国有能力改变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同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即便美国那样明显居于领先的科技强国,本国的科技供应也只能占到其全部科技需求量的1/4,其余3/4则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而获取;即便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更多地转向利用内部、外部两种技术资源,而后者的比例正由平均不到20%迅速上升到80%以上。在一个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个国家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而长期保持其科技先进水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不再局限于自身有多少人才、专利或者其他指标,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为己所用。因此,中国需要积极采取对策,继续向全球创新体系的顶层迈进。(科技日报 作者 赵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