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企业将成为中医药研发创新的主角
字号: +-
563
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创新能力较强的医药企业都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成为衡量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标志。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一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以及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以企业作为平台,将人才、科研机构的研发技术和市场进行深度的结合,将成为未来我国中医药行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形态。
企业创新平台两种形态
会上,来自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叶正良分析了天士力在医药创新中紧密联系科研院所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医药创新的重点在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从事科研”的思路。他认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契机,天士力以复方丹参滴丸的开发和研制以及全方位的经营做透了市场,不仅申报了一百多项专利,而且销售连年翻番达到上亿元,这种成功说明了创新所给予企业的发展机会。他把由企业为主建立的创新平台(实验室)叫做“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并指出企业作为研发项目的投资主体,不仅有能力吸引科研院所和优秀人才前来参与,还能弥补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能力不足,在经费安排、项目选择、市场应用和技术创新之间达成良性互动,形成一整套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江中制药集团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介绍了发改委支持江中制药集团创办的技术创新载体——国家工程中心的运行情况。在五年的运作中,他们这所国家工程中心共完成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34项,申请专利64项,80%%以上属于发明专利,同时,还参与企业横向服务86项,获得5000多万元收入。他解释说,工程中心的操作方式非常灵活,江西中医药学院是他们的人才贮备库,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员的档案、医保和退休后待遇都由学院解决,而在工程中心的待遇则另行分配,这种特有的管理自主权使中心的研究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上述两种方式是目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平台诸多模式中的两个典型形态。实践证明,国家和企业合办或者由企业出面创建的研发平台非常好地起到了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解决了企业缺少人力和科研资源的不足,也为人才合理充分利用开拓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参会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工程中心如何处理好国家、企业股东权益和自身利益的分配;另外,企业出资投入科研项目,如何与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形成更早的信息沟通,能够较早地获悉许多国家支持的研发项目,以减少项目进入市场的周期。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官员沈竹林指出,“十一五”期间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是关键,在体系建设上要从整体考虑进行全面规划。目前,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无论是科技界、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已有了共识。实际上,企业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经占到了社会总投入的60%%以上。发改委为此也确立了将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的规划,并希望企业首先从发展战略上认识创新,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管理、生产和销售结合在一起。其次,从长远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不要急功近利,只看企业发展,而是要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运作;第三,要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企业。目前,像博士这类人才仍选择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就职。而在西方,企业才是高技术人才的流向。第四,在创新中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中药界这点非常突出。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没有创新,良好的环境才是产业发展秩序的关键。
国家工程中心引导研发方向
目前,中医药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蜕变升级的初级阶段,欧美市场对植物药业已经打开绿灯,因此,在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以及市场竞争上都可能对中国企业形成制约和挑战。对此,中医药产业的技术研发一定要进行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在目标、价值观以及利益上找到共同点,建立长效机制,在人才、资本、技术、成果的转让上开展合作,把更多学科技术融入中药圈中,并成为对其发展的有力的支撑。
据悉,国家发改委主持建立的医药工程中心目前有124家,针对中药方面的有4家。发改委对此寄予厚望。沈竹林强调,国家工程中心要以行业发展为己任,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不仅仅是为小群体利益服务。其次,中心要以共性技术研发为重点,加快成果转化,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小产品、小技术,而是以重大的、一个企业难以完成的问题作为突破口,解决共性技术中存在的难题,为众多企业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第三,工程中心作为一个平台发挥作用,上端牵着科研院所,下端是人才和企业,本身就是产学研的纽带,要不断吸引、整合行业中的资源,在国际上树立品牌,代表国家的研发形象。第四,工程中心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对于共性问题的研究不能只看眼前,而是要从行业的未来发展着眼。要站在前沿,成为中药行业发展的旗舰。他还说,国家发改委未来将对工程中心的运作予以评价和认证。对于那些不好的要摘牌,使之真正起到完成国家需要,对行业起到领导作用,并全面带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记者 吴红月)
企业创新平台两种形态
会上,来自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叶正良分析了天士力在医药创新中紧密联系科研院所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医药创新的重点在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从事科研”的思路。他认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契机,天士力以复方丹参滴丸的开发和研制以及全方位的经营做透了市场,不仅申报了一百多项专利,而且销售连年翻番达到上亿元,这种成功说明了创新所给予企业的发展机会。他把由企业为主建立的创新平台(实验室)叫做“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并指出企业作为研发项目的投资主体,不仅有能力吸引科研院所和优秀人才前来参与,还能弥补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能力不足,在经费安排、项目选择、市场应用和技术创新之间达成良性互动,形成一整套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江中制药集团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杨世林介绍了发改委支持江中制药集团创办的技术创新载体——国家工程中心的运行情况。在五年的运作中,他们这所国家工程中心共完成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34项,申请专利64项,80%%以上属于发明专利,同时,还参与企业横向服务86项,获得5000多万元收入。他解释说,工程中心的操作方式非常灵活,江西中医药学院是他们的人才贮备库,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员的档案、医保和退休后待遇都由学院解决,而在工程中心的待遇则另行分配,这种特有的管理自主权使中心的研究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上述两种方式是目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平台诸多模式中的两个典型形态。实践证明,国家和企业合办或者由企业出面创建的研发平台非常好地起到了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解决了企业缺少人力和科研资源的不足,也为人才合理充分利用开拓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参会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工程中心如何处理好国家、企业股东权益和自身利益的分配;另外,企业出资投入科研项目,如何与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形成更早的信息沟通,能够较早地获悉许多国家支持的研发项目,以减少项目进入市场的周期。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官员沈竹林指出,“十一五”期间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是关键,在体系建设上要从整体考虑进行全面规划。目前,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无论是科技界、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已有了共识。实际上,企业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经占到了社会总投入的60%%以上。发改委为此也确立了将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的规划,并希望企业首先从发展战略上认识创新,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管理、生产和销售结合在一起。其次,从长远的角度看技术创新,不要急功近利,只看企业发展,而是要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运作;第三,要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企业。目前,像博士这类人才仍选择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就职。而在西方,企业才是高技术人才的流向。第四,在创新中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中药界这点非常突出。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没有创新,良好的环境才是产业发展秩序的关键。
国家工程中心引导研发方向
目前,中医药产业正处于传统产业蜕变升级的初级阶段,欧美市场对植物药业已经打开绿灯,因此,在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以及市场竞争上都可能对中国企业形成制约和挑战。对此,中医药产业的技术研发一定要进行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在目标、价值观以及利益上找到共同点,建立长效机制,在人才、资本、技术、成果的转让上开展合作,把更多学科技术融入中药圈中,并成为对其发展的有力的支撑。
据悉,国家发改委主持建立的医药工程中心目前有124家,针对中药方面的有4家。发改委对此寄予厚望。沈竹林强调,国家工程中心要以行业发展为己任,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不仅仅是为小群体利益服务。其次,中心要以共性技术研发为重点,加快成果转化,这里指的不仅仅是小产品、小技术,而是以重大的、一个企业难以完成的问题作为突破口,解决共性技术中存在的难题,为众多企业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第三,工程中心作为一个平台发挥作用,上端牵着科研院所,下端是人才和企业,本身就是产学研的纽带,要不断吸引、整合行业中的资源,在国际上树立品牌,代表国家的研发形象。第四,工程中心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对于共性问题的研究不能只看眼前,而是要从行业的未来发展着眼。要站在前沿,成为中药行业发展的旗舰。他还说,国家发改委未来将对工程中心的运作予以评价和认证。对于那些不好的要摘牌,使之真正起到完成国家需要,对行业起到领导作用,并全面带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记者 吴红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