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嫦娥一号”即将踏上奔月旅程 首选发射窗口24日

发布时间:2007-10-24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曹伟风、程明
字号: +-
563


  西昌卫星发射场准备发射“嫦娥一号”的三号发射塔架准备就绪(10月21日摄)。目前,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新华社发(秦宪安 摄)

  首选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18时左右

  记者22日从国防科工委获悉,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计划于10月24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18时左右。

  据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介绍,卫星在成功发射后,将在地球轨道上经历3次变轨,计划于10月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后,经历3次近月制动,再进入127分钟工作轨道。11月下旬,卫星将传回第一张月球图像。此后,卫星将继续工作1年时间,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这次绕月探测工程任务,其工程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月球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作积累经验。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球土壤特性,探测4至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此次发射活动将邀请部分国外航天局的代表现场观摩。有关部门表示,愿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同国际同行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自主创新的高新科技工程,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它的实施将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柳刚)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精心筹备探月卫星发射任务

  力争“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记者2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看到,精心筹备“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任务的该中心科技人员,正在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地筹备发射任务,力争“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场总指挥李尚福告诉记者,担负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外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组建以来,中心已先后组织了49次发射试验,成功将4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据悉,为出色完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2005年起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包括对3号发射塔架钢结构、通信、自动化控制等6大系统、48个子项目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研制了新一代雷达和光学设备,建立了光纤交换网络,并探索制定了应急体系和规避风险的方案预案,建立了表格化管理、信息化测试、系统化评审的先进组织管理模式。目前,“嫦娥一号”卫星箭在弦上,正整装待发。

  有关专家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每月适宜发射的时间只有一次,每次的发射“窗口”只有35分钟,对发射场组织计划和各系统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正在全力以赴,力争“嫦娥一号”在预定时间顺利升空。(程丽群、赵波)

  “远望”航天测量船队抵达南太平洋预定海域

  大洋布阵期待“嫦娥”飞天


  笔者22日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获悉,执行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二号、远望三号远洋航天测量船,目前已经顺利抵达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在辽阔的大洋上摆开了测试阵容。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介绍说,由于“嫦娥一号”任务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此次海上测控面临着很多新挑战。一是测控新技术的挑战。要攻克地月转移轨道及绕月轨道预报、远距离测控、双点频同时接收及跟踪切换、遥测卷积译码、遥外测数据联合定轨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二是大范围机动测控的挑战。为了增加卫星最后一次近地点变轨的测控覆盖率,测量船要进行千余海里的长途机动。如何既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又提供最大限度的测控覆盖率,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三是长时间连续测控的挑战。仅远望三号船就要连续实施12至14天、每天12小时左右的长时间紧张跟踪测控,对参试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是严峻的挑战。

  据悉,为了确保海上测控安全圆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加强了技术难点研究,组织了“绕月探测工程轨道确定与预报方法”的研究,并周密制定了海上测控技术方案,科研人员还加大了技术风险分析,准备了数十个处理预案,为圆满完成海上测控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国玲)

  我军气象水文部门

  精细化气象水文保障助“嫦娥”


  笔者在首届军事气象水文高层论坛上获悉,我军气象水文部门已做好“嫦娥一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绕月探测工程安全及时首飞发射。

  承担着为“嫦娥一号”选择合适发射时机和窗口重任的我军气象水文部门,近年来攻克了载人航天气象水文保障系统、大气环境仿真模型、气象水文信息处理应用系统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与回收、国防科学试验、“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演等重大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军已形成了从本土到全球、从“海底”到“太阳”的气象水文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的新型业务体系和学科体系。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水文局局长李福林说,“当前,我军气象水文建设正在向外层空间拓展,气象水文保障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气象水文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军气象水文部门将建立起新一代综合保障体系,实现军事气象水文信息资源互享和预报方法综合集成,大幅提高快速反应、综合探测、精确预报和灾害预警能力。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