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百年“恒利”起死回生 老字号复活的启示
字号: +-
563
宁波“恒利”酱油是唯一写入慈溪县志的百老字号,1929年就得过巴拿马国际金奖。体制陈旧加上经营不善,商标又被抢注,这个有着180年历史的老品牌几年前一度消失。
本报2005年6月3日《180年老品牌缘何突然消失》和2007年5月30日《老品牌能否重生》两文,作了详细报道。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对这个老字号颇有感情的两位当地企业家,一位注入巨资,一位送还商标,携手把她救活了。
在前往“恒利”的路上,《市场报》记者再次翻看了关于“恒利”的资料。它在清道光三年初创时,名叫恒利官酱园,几乎可以算是慈溪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商业企业。当时“恒利”所产的酱油、黄酒、白酒、米醋、腐乳等产品都质量超群,商贩慕名远道而来,产品覆盖200多平方公里;在1930年后的10余年里,“恒利”酱油年产量达到1500吨,瓶装酱油远销京、沪、杭地区。在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恒利”酱油还一举拿下了巴拿马国际金奖。
然而《市场报》记者在两年前的那次采访中发现,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恒利”,跟一两百年前相比竟然没有什么起色:还是那么点产量,80%的产品仍用25公斤土坛包装,这些“裸装食品”显然难以打入城市,只能在周边农村地区低价销售。
“恒利”也想改变,但由于体制问题,董事长连发个号施个令都困难,更谈不上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平均年龄接近50岁的员工队伍,心安理得地吃着百年老字号的老本;1996年他们连恒利的商标也丢了。
老工艺出新产品
两年多过去了,“恒利”真的复活了?它的资金从哪里来?内部思想是如何统一的?那个已经被别人抢注的“恒利”商标又是怎么拿回来的?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慈溪酿造有限公司。
还是那道熟悉的大门,还是那块同样的招牌,门口依然开着那个岁月感十足的“恒利酱油专卖店”,里面坐着的营业员也是两年多前的老面孔。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大门周围显然进行了一次大修,那套古老的坛装酱油灌装设备虽然依旧存在,但从原先的室外转到了室内,里面还添置了好几套机械设备,包括一条瓶装酱油的流水线。据新任慈溪酿造公司总经理陈祥介绍,整个设备整修和添置工作,共花了200余万元。
如今,“恒利”的产品不再只是那些简单的大坛装酱油了。各种瓶装、袋装的酱油、米醋都出现了,据说最贵的酱油产品要卖到18元/公斤。今年5月份QS论证完成后,“恒利”的产品还打入了慈客隆连锁超市、上虞的大通超市和宁波的二号桥批发市常不仅如此,它还做起了甜面酱等以前的产品,开发了像青梅酱这样的新产品。在厂里的空地上,记者还看到了近百口大缸,这些大缸所承担的任务是酿制“恒利”已停产80多年的晒酱油。
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
原来步履艰难的老字号,是如何完成改革的?
当慈溪酿造有限公司多年前改制时,46名职工全部成公司股东。董事长余伟勤以1.8股成最大股东,两名董事、1名监事和持1.4股,其余职工每人1股。按《公司法》规定,股东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投资计划等重大决策都由股东会决议。所以每次股东大会都等于开个全体职工大会。当时的员工平均年龄很大,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员工持股比例相差不大,很多员工自由散漫,连基本的劳动纪律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花几十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该企业的不正常衰败,引起了很多企业家的痛心,尤其是那些喝着“恒利”酱油长大的本地企业家的思考。于是,一位名叫吕华飞的慈溪周巷人,成了“恒利”的掌门人。
吕华飞本身就在周巷本地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轴承企业,他想了很多。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考察之后,吕华飞从去年年底开始向“恒利”注资1200万元,买下了职工手中所有的股份,又花200余万元改进设备、整修厂房。
“恒利”的近50名老员工,几乎全部留了下来,只不过从股东变成了普通工人。在此之后,吕华飞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不减少员工工资的前提下加入了考核收入,员工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吴群是“恒利”的老员工,已经在销售部工作了15年。她笑着告诉记者,新制度实施之后,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散漫,而且她在保留原有工资及“五金”的前提下,每个月还多了200元的考核工资。
在公司的技术部,记者还碰到了余伟勤,他是“恒利”以前的董事长。如今的余伟勤负责酱油酿造技术及质量管理。余伟勤说,原来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留在了原来的岗位上,这么一来,“恒利”多年来的一流品质可以流传下去了。
企业家联手拯救
吕华飞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愿意花1400多万元帮助复活,除了认定“恒利”这个老字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之外,主要还是他对“恒利”有着很深的感情。吕华飞一再向记者强调,“恒利”复活最该感谢的人还有在周巷德高望重的景华南先生。
景华南是三A集团的掌门人,也是地地道道周巷的。1996年,眼看着“恒利”不断走下坡路,景华南果断地注册了“恒利”在酱油、食盐等调味品商品上的商标。就在不久前,当吕华飞带着重建“恒利”的构想找到景华南时,老人家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把自己手头的“恒利”商标免费赠送给吕华飞。
如今,“恒利”企业生产走上了正轨,销售业绩稳步攀升,自己的商标也重新归位,“恒利”就这样复活了。吕华飞说,今年目标销售额是500万至600万元,眼下已经基本完成;到明年,销售额要争取突破1000万元。
声音 “恒利”复活的启示
“雄厚的外资注入,品牌的强烈号召力,加上先进的管理制度,正是‘恒利’复活的主要原因,它对老字号如何起死回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听了“恒利”重新焕发生机的消息,宁波市企业品牌保护协会副会长胡越竣不无感慨。他说,宁波的老字号非常多,但绝大多数经营惨淡,而且很多已经消亡,像“恒利”这样起死回生的例子非常少;老字号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体制不灵活、管理落后,而“恒利”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能有强大的外资注入,再加上现代的管理营销制度。老字号是可以复活的。
老字号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焕发生机,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部门更是出台各项政策进行扶持,有人甚至提出“把老字号当文物一样保护起来”。老字号需要保护,老字号应该保护,但不是单单保护起来就够了,如果只会保护,不会运作,老字号就可能要变为老古董,存放在博物馆里了。
老字号的重新崛起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的修炼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字号既然能历经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洗礼而依然存在,说明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根据社会发展适度创新、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一定会有老当益壮的机会。
目前,我国的老字号企业的营销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供不应求、独家垄断的年代,往往沿用传统方法和产品,试图去满足各种不同顾客的需要。事实上,每一个顾客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具有不同的物质与心理需要。需要重新整合提炼,找到企业最核心的优势和长板,对接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企业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本报2005年6月3日《180年老品牌缘何突然消失》和2007年5月30日《老品牌能否重生》两文,作了详细报道。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对这个老字号颇有感情的两位当地企业家,一位注入巨资,一位送还商标,携手把她救活了。
在前往“恒利”的路上,《市场报》记者再次翻看了关于“恒利”的资料。它在清道光三年初创时,名叫恒利官酱园,几乎可以算是慈溪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商业企业。当时“恒利”所产的酱油、黄酒、白酒、米醋、腐乳等产品都质量超群,商贩慕名远道而来,产品覆盖200多平方公里;在1930年后的10余年里,“恒利”酱油年产量达到1500吨,瓶装酱油远销京、沪、杭地区。在1929年的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恒利”酱油还一举拿下了巴拿马国际金奖。
然而《市场报》记者在两年前的那次采访中发现,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恒利”,跟一两百年前相比竟然没有什么起色:还是那么点产量,80%的产品仍用25公斤土坛包装,这些“裸装食品”显然难以打入城市,只能在周边农村地区低价销售。
“恒利”也想改变,但由于体制问题,董事长连发个号施个令都困难,更谈不上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平均年龄接近50岁的员工队伍,心安理得地吃着百年老字号的老本;1996年他们连恒利的商标也丢了。
老工艺出新产品
两年多过去了,“恒利”真的复活了?它的资金从哪里来?内部思想是如何统一的?那个已经被别人抢注的“恒利”商标又是怎么拿回来的?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慈溪酿造有限公司。
还是那道熟悉的大门,还是那块同样的招牌,门口依然开着那个岁月感十足的“恒利酱油专卖店”,里面坐着的营业员也是两年多前的老面孔。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大门周围显然进行了一次大修,那套古老的坛装酱油灌装设备虽然依旧存在,但从原先的室外转到了室内,里面还添置了好几套机械设备,包括一条瓶装酱油的流水线。据新任慈溪酿造公司总经理陈祥介绍,整个设备整修和添置工作,共花了200余万元。
如今,“恒利”的产品不再只是那些简单的大坛装酱油了。各种瓶装、袋装的酱油、米醋都出现了,据说最贵的酱油产品要卖到18元/公斤。今年5月份QS论证完成后,“恒利”的产品还打入了慈客隆连锁超市、上虞的大通超市和宁波的二号桥批发市常不仅如此,它还做起了甜面酱等以前的产品,开发了像青梅酱这样的新产品。在厂里的空地上,记者还看到了近百口大缸,这些大缸所承担的任务是酿制“恒利”已停产80多年的晒酱油。
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
原来步履艰难的老字号,是如何完成改革的?
当慈溪酿造有限公司多年前改制时,46名职工全部成公司股东。董事长余伟勤以1.8股成最大股东,两名董事、1名监事和持1.4股,其余职工每人1股。按《公司法》规定,股东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投资计划等重大决策都由股东会决议。所以每次股东大会都等于开个全体职工大会。当时的员工平均年龄很大,文化水平较低,由于员工持股比例相差不大,很多员工自由散漫,连基本的劳动纪律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花几十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该企业的不正常衰败,引起了很多企业家的痛心,尤其是那些喝着“恒利”酱油长大的本地企业家的思考。于是,一位名叫吕华飞的慈溪周巷人,成了“恒利”的掌门人。
吕华飞本身就在周巷本地经营着一家规模较大的轴承企业,他想了很多。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考察之后,吕华飞从去年年底开始向“恒利”注资1200万元,买下了职工手中所有的股份,又花200余万元改进设备、整修厂房。
“恒利”的近50名老员工,几乎全部留了下来,只不过从股东变成了普通工人。在此之后,吕华飞引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不减少员工工资的前提下加入了考核收入,员工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吴群是“恒利”的老员工,已经在销售部工作了15年。她笑着告诉记者,新制度实施之后,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散漫,而且她在保留原有工资及“五金”的前提下,每个月还多了200元的考核工资。
在公司的技术部,记者还碰到了余伟勤,他是“恒利”以前的董事长。如今的余伟勤负责酱油酿造技术及质量管理。余伟勤说,原来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留在了原来的岗位上,这么一来,“恒利”多年来的一流品质可以流传下去了。
企业家联手拯救
吕华飞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愿意花1400多万元帮助复活,除了认定“恒利”这个老字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之外,主要还是他对“恒利”有着很深的感情。吕华飞一再向记者强调,“恒利”复活最该感谢的人还有在周巷德高望重的景华南先生。
景华南是三A集团的掌门人,也是地地道道周巷的。1996年,眼看着“恒利”不断走下坡路,景华南果断地注册了“恒利”在酱油、食盐等调味品商品上的商标。就在不久前,当吕华飞带着重建“恒利”的构想找到景华南时,老人家非常高兴,当即决定把自己手头的“恒利”商标免费赠送给吕华飞。
如今,“恒利”企业生产走上了正轨,销售业绩稳步攀升,自己的商标也重新归位,“恒利”就这样复活了。吕华飞说,今年目标销售额是500万至600万元,眼下已经基本完成;到明年,销售额要争取突破1000万元。
声音 “恒利”复活的启示
“雄厚的外资注入,品牌的强烈号召力,加上先进的管理制度,正是‘恒利’复活的主要原因,它对老字号如何起死回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听了“恒利”重新焕发生机的消息,宁波市企业品牌保护协会副会长胡越竣不无感慨。他说,宁波的老字号非常多,但绝大多数经营惨淡,而且很多已经消亡,像“恒利”这样起死回生的例子非常少;老字号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体制不灵活、管理落后,而“恒利”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能有强大的外资注入,再加上现代的管理营销制度。老字号是可以复活的。
老字号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焕发生机,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部门更是出台各项政策进行扶持,有人甚至提出“把老字号当文物一样保护起来”。老字号需要保护,老字号应该保护,但不是单单保护起来就够了,如果只会保护,不会运作,老字号就可能要变为老古董,存放在博物馆里了。
老字号的重新崛起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的修炼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字号既然能历经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洗礼而依然存在,说明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根据社会发展适度创新、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一定会有老当益壮的机会。
目前,我国的老字号企业的营销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供不应求、独家垄断的年代,往往沿用传统方法和产品,试图去满足各种不同顾客的需要。事实上,每一个顾客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具有不同的物质与心理需要。需要重新整合提炼,找到企业最核心的优势和长板,对接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企业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