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为“中国制造”提供品牌支撑力量
字号: +-
563
为“中国制造”提供品牌支撑力量,也就是在“中国制造”的概念中加入更多的品牌元素,使其具有更多的品牌涵义。
在9月11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3个荣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856个荣获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受到了表彰。自我国实施名牌战略以来,这种表彰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它既是对我国名牌战略实施成果的检阅,同时也是名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我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的重视。
我国实施名牌战略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牢固树立起“质量第一”的观念,它们坚持以质取胜、名牌兴企,大力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市场,为全面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受表彰的中国名牌产品中,60%以自主品牌出口,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为“中国制造”的世界地位和形象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支撑力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产品的总体质量和生产能力已经得到了世界公认,一些自主品牌产品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但是毋庸讳言,我国目前依然还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美国,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达60%,而在我国却不足20%。就品牌销售规模而言,进入世界评价体系的品牌销售规模平均为23.59亿美元,而我国的60个著名品牌的平均销售规模仅为3亿元人民币。从长期来看,我国仍处在品牌培育的初级阶段,借鉴品牌强国的经验,以政府为中心开始推动品牌培育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制造”空前繁荣,成为世界性词语的同时,我们不仅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也埋下了不少隐忧,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中国制造”由于长期以来依靠价格优势打天下,许多企业主要以数量赚取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忽视某些质量问题,一些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毁坏了“中国制造”的名声,使“中国制造”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实质,其实就是“中国制造”缺少足以支撑形象的品牌力量。
中国的企业的确需要在品牌方面恶补一课。有人曾这样说,作为对美出口第二大国,居然很少有产品广告在美国媒体上出现,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既然品牌的熟悉度不够,加之价格低廉,一旦有问题,国外消费者的疑虑便很容易滋生。树立品牌、扩大宣传不仅包括正面的形象树立,还应包括对国际上不实报道的批驳。在这方面,中国的企业做得也不到位。面对信任危机,最多是在国内发布消息,而很少在国际上向其消费者澄清,或者直接与国外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公关能力的缺失,说到底是企业品牌观念的缺失。
为“中国制造”提供品牌支撑力量,也就是在“中国制造”的概念中加入更多的品牌元素,使其具有更多的品牌涵义。一方面,必须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走向世界,像华为、海尔、联想、波司登这样的自主品牌,如果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大,在贸易额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质量低下、参差不齐的杂牌甚至无品牌的产品在贸易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中国制造”的形象就会越来越健康。这就如奔驰、宝马、西门子对“德国制造”的形象贡献,三星、LG对“韩国制造”的形象贡献。另一方面,还需要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品牌建设与推广宣传,制定品牌推进战略,创造国家品牌,改变与纠正海外对“中国制造”陈旧、过时、错误的品牌印象与品牌偏见。
就政府的工作而言,目前各级政府虽在自主品牌培育、促进和保护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全国一盘棋的自主品牌培育、评价和保护的联动机制和运作体制还有待形成,政府还需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为品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便是提高质量安全、创造名牌的重要举措。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推进名牌战略实施,坚决把以质取胜叫响,把名牌兴企做实,让更多的中国名牌走向世界,为“中国制造”提供强大的品牌支撑力量,那么“中国制造”就一定会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树立世界经济舞台上难以撼动的品牌形象。
在9月11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3个荣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856个荣获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受到了表彰。自我国实施名牌战略以来,这种表彰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它既是对我国名牌战略实施成果的检阅,同时也是名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我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的重视。
我国实施名牌战略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牢固树立起“质量第一”的观念,它们坚持以质取胜、名牌兴企,大力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市场,为全面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受表彰的中国名牌产品中,60%以自主品牌出口,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为“中国制造”的世界地位和形象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支撑力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产品的总体质量和生产能力已经得到了世界公认,一些自主品牌产品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但是毋庸讳言,我国目前依然还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美国,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占GDP的比重达60%,而在我国却不足20%。就品牌销售规模而言,进入世界评价体系的品牌销售规模平均为23.59亿美元,而我国的60个著名品牌的平均销售规模仅为3亿元人民币。从长期来看,我国仍处在品牌培育的初级阶段,借鉴品牌强国的经验,以政府为中心开始推动品牌培育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制造”空前繁荣,成为世界性词语的同时,我们不仅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也埋下了不少隐忧,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中国制造”由于长期以来依靠价格优势打天下,许多企业主要以数量赚取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忽视某些质量问题,一些有质量缺陷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毁坏了“中国制造”的名声,使“中国制造”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实质,其实就是“中国制造”缺少足以支撑形象的品牌力量。
中国的企业的确需要在品牌方面恶补一课。有人曾这样说,作为对美出口第二大国,居然很少有产品广告在美国媒体上出现,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既然品牌的熟悉度不够,加之价格低廉,一旦有问题,国外消费者的疑虑便很容易滋生。树立品牌、扩大宣传不仅包括正面的形象树立,还应包括对国际上不实报道的批驳。在这方面,中国的企业做得也不到位。面对信任危机,最多是在国内发布消息,而很少在国际上向其消费者澄清,或者直接与国外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公关能力的缺失,说到底是企业品牌观念的缺失。
为“中国制造”提供品牌支撑力量,也就是在“中国制造”的概念中加入更多的品牌元素,使其具有更多的品牌涵义。一方面,必须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走向世界,像华为、海尔、联想、波司登这样的自主品牌,如果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大,在贸易额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质量低下、参差不齐的杂牌甚至无品牌的产品在贸易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中国制造”的形象就会越来越健康。这就如奔驰、宝马、西门子对“德国制造”的形象贡献,三星、LG对“韩国制造”的形象贡献。另一方面,还需要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品牌建设与推广宣传,制定品牌推进战略,创造国家品牌,改变与纠正海外对“中国制造”陈旧、过时、错误的品牌印象与品牌偏见。
就政府的工作而言,目前各级政府虽在自主品牌培育、促进和保护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全国一盘棋的自主品牌培育、评价和保护的联动机制和运作体制还有待形成,政府还需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为品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便是提高质量安全、创造名牌的重要举措。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推进名牌战略实施,坚决把以质取胜叫响,把名牌兴企做实,让更多的中国名牌走向世界,为“中国制造”提供强大的品牌支撑力量,那么“中国制造”就一定会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树立世界经济舞台上难以撼动的品牌形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