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比亚迪:依靠专利“逆袭” 实现“弯道超车”

发布时间:2016-11-21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admin
标签: 比亚迪
字号: +-
563
                                  

        今年10月,一辆中国制造的新能源电动大巴成功开进了匈牙利——这个素有“欧洲心脏”之称的国度。10月10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比亚迪)宣布投资2240万美元在匈牙利科马隆兴建电动巴士工厂,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欧洲投资兴建的第一座电动车工厂。

  如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六大洲的48个国家和地区。但说起比亚迪“走出去”的历程,却着实经历了一番风雨的洗礼——从早期为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供应电池被诉专利侵权,到完成专利积累实现“逆袭”,再到依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实力在全球市场“弯道超车”,比亚迪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跨越了多道知识产权“门槛”。

  遭遇阻击 迎难而上

  熟悉比亚迪发展历程的人还记得,从1995年以代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早期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发泡镍锟焊、正极端面焊工艺等核心技术,成为了镍镉电池领域内的龙头企业之一,并由此获得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这两家当时的手机巨头的青睐,成为二者的供应商。

  然而,就在比亚迪高速发展的2002年、2003年间,先后遭遇了日本的三洋公司和索尼公司两大跨国巨头的专利“阻击战”——两大巨头分别在美国和日本起诉比亚迪,称后者的锂离子充电电池涉嫌侵犯两大巨头的专利权。“锂离子充电电池在当时不仅对手机行业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正在酝酿崛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也是最为核心的专利之一,后者的潜在市场是无限的。”谈及比亚迪当时的处境,彼时参与了阻击跨国企业充电电池专利战的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楚向记者这样描述道。

  “可以说,知识产权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博弈的重要工具。”据比亚迪知识产权四部经理李加林介绍,秉承“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技术理念的比亚迪,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创新道路,因此决意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国外企业的专利诉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应对这次的专利诉讼期间,比亚迪于2002年底在企业内部改组成立了知识产权及法务处,在日本和美国聘请优秀的律师团队,由企业内部的法务团队、海外的知识产权团队和工程师团队分配任务,针对原告的相关专利进行广泛检索和分析。历经30多个月的“拉锯战”,比亚迪针对索尼公司的涉案专利提出的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获得了日本特许厅和法院的支持,三洋、索尼两起案件均以有利于比亚迪的判决结案。

  潜心研发 搏击风浪

  经过这次专利阻击战后,比亚迪将“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置于公司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加大了提交专利申请的力度,并以此顺利从电池产业拓展至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我们在不断提升核心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对知识产权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申请布局和风险防范,创造、积累、运用并维护企业的无形资产。”李加林说,比亚迪通过此种方式,切实提升了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市场地位,保障了企业的商业运营自由。

  以比亚迪的插电式双模混合动力电动车这一技术领域为例。据李加林介绍,比亚迪的研发团队在成功实现混合动力模式下发动机、发电机及驱动电机三个动力之间多种协同工作方式这一重大技术创新的同时,还积极围绕这一核心技术进行全球专利布局。以“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汽车”(专利号200810185950.0)这一核心发明专利为中心,比亚迪还围绕相关的整车、驱动系统、电机以及电控等方面提交了231件中国专利申请并获权,与核心专利形成全方位立体式保护体系。同时,按照企业对于该专利产品的市场定位,比亚迪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等途径在美国、欧洲等电动汽车主要生产消费国家和地区提交了10件国际申请,目前已有5件获权。

  在这样的专利布局支撑下,2008年时,比亚迪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到去年年底,比亚迪的第二代混合动力汽车“秦”已实现了116.3%的同比增长率,连续数次超过美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登上单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截至去年年底的数据统计显示,比亚迪在国内外累计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6453万件,授权量达1.096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8730件和3747件。“可以说,依靠知识产权实现‘弯道超车’,比亚迪率先完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全球商用化,打破了汽车行业国际知名厂商的技术垄断,向世界汽车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实力。”李加林说。(本报记者 崔静思 通讯员 蓝晓瑶)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