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专利战,中国企业的成人礼

发布时间:2016-07-06 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沐野
字号: +-
563

  中国近年来数量可观的专利申请背后充斥着大量的低质量专利,它们大部分没有国际竞争力,也无法通过授权产生经济效益。
  
  不管是“老企业”抑或是“新企业”,专利上的创新都是他们前行路上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表明,2015年中国以2.98万件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世界第三,同时也以16.8%增长率成为申请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中,中国企业里有两家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前三,华为以3898件连续第二年位居第一,中兴则以2155件排在位列第二的美国高通之后。
  
  单从此组数据来看,中国俨然一副“领跑者”的架势,不但整体数据好看,而且还有两大“国家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光芒。
  而一组同样是来自WIPO的数据或许要给我们“泼冷水”了:根据美国2015年的专利授权量,只有华为进入前50,加上排名第85位的中兴,前100也就两家中国企业。和专利申请数不同,专利授权数才是衡量创新活动中知识产出水平的一个通用指标,是知识性成果的一种直接反映。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专利诉讼战场,最能反映中国企业在专利上的国际竞争力。
  
  这样的对比说明,中国近年来数量可观的专利申请背后充斥着大量的低质量专利,它们大部分没有国际竞争力,也无法通过授权产生经济效益。
  
  不容忽视的“偏科”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指出,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仍然偏少专利技术应用商品化率有待提升。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特点就是,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目一直远低于实用专利,而发明专利是知识产权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专利。此外,中国企业的专利分布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偏科现象”,电子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一直是最主要的两大专利分布领域,而在医疗、生化、制药以及工业设备和精密仪器等领域,依然由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主导。
  
  兰德公司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也单独将中国当今最富经济与技术实力的两家电信通讯公司——华为和中兴——做了一个分析,通过与思科、瞻博网络、宝利通等多个知名公司进行的对比研究发现,华为与中兴在专利技术上的创新绩效仍落后于其国际同行。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2015年底出炉的专利实力评鉴中,华为与中兴都没有在全球IT企业前20位中出现。
  
  PayPal创始人、被誉为“投资界思想家”的彼得·蒂尔对于专利有着很高的评价,他在自己的著作《从0到1》中说到,“专利技术是一家公司最实质性的优势,它使你的产品很难或不能被别的公司复制”,同时也指出,“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拥有真正的垄断优势。人们会认为,那些优势微不足道的产品只是有了一点改进而已,就很少有人买,特别是在这个已经很拥挤的市场里。”
  
  专利“裸泳”的企业将寸步难行
  
  即便是在海外已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为、中兴、TCL等“走出去”较早的企业,一样备受专利困扰。以欧洲市场为例,华为终端近几年表现较为突出,但依旧面临着专利上的挑战。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厂商要想在欧洲打开市场非常难,因为欧洲市场十分重视专利,企业没规模之前也许不会惹上麻烦,但当规模做起来后,就有各种各样的高额专利费用出现。
  
  国内那些有出海雄心的企业就长期因为专利问题饱受海外公司的打压,海外跨国企业凭借大量的专利储备不断对寻求“出海”的中国企业设置商业壁垒,不但一次次的掀起专利诉讼,而且一再提高专利侵权的索赔额,阻碍中国企业“出海”发展。
  
  即便是诸如苹果、三星和爱立信等著名的国际科技巨头也热衷于以自身专利的垄断性来打击行业其他的竞争对手,就如苹果为打击其有力的竞争对手三星,在2011年以专利侵权为由在美国对三星提起诉讼,这场耗时四年、横跨4个大陆的“专利大战”被业内称为“世纪大战”。正是由于专利排他性这一具有强攻击性的特点,才让专利成为苹果绝佳的对抗武器。而曾经在美国市场出尽风头的HTC更是在苹果的“专利”武器打击下被扫出手机主流市场之外。HTC董事长王雪红事后曾无限感慨到:“中国若无核心技术,将永远被欧美公司阻挡在外。”
  
  专利不仅是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准,更是捍卫自身利益的必备武器。小米就在印度受到爱立信的起诉,因为手机产品涉及专利侵权问题而遭禁,其作为核心产品的手机业务更是迟迟不敢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雷军也在随后的采访中表示,“专利战是小米的成人礼。”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都是靠价格“杀”出市场,凭借广告“打”响名声,是通过强大的学习模仿能力“玩”出各种花样,此种发展模式持续削弱着整个中国制造业创新力。互联网科技公司虽然增速很快,但在专利领域积累的年限很短,一些传统的基础专利都不在它们手里,很难避免不遭到那些实力稳固的公司的“专利大棒”。所以未来这些企业不是面对大量专利许可的谈判,就是大量专利侵权的诉讼,但是无论面对的是两者中的哪种情形,都不可避免付出资金代价。
  
  在未来的出海道路上,中国企业首先且必须学会的就是创新能力,否则低质的“垃圾专利”仍会不断涌现,这样的专利根本无法进入经济领域创造价值。有业内专家表示,在已然由西方世界建成并主导的价值观体系里,专利“裸泳”的企业将寸步难行。
  
  专利经营
  
  曾任施乐公司CEO、IBM公司CFO的G·理查德·托曼此前提出过一个“经营知识产权”的观点。他表示,我关注知识产权,我相信知识产权管理就是怎样增加施乐公司的价值。现在,善于管理知识产权的公司将会成功,而不善于经营知识产权的公司将被淘汰。
  
  在专利方面的全球布局中,华为仍是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学习的一大“样本”。5月24日,华为一改中国企业的被告者角色,对三星在智能手机专利侵犯问题同时在中美两国提起知识产权诉讼,要求赔偿。华为之所以敢于对三星公开叫板,凭借的就是过硬的专利实力与创新能力。但华为在专利领域的市场地位也非一朝一夕取得的,其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4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15年,华为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无线通信标准的研发投入达596亿元人民币(92亿美元),占销售收入15%。
  
  华为现今在专利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强大防御能力就是长期经营的结果,将专利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在长期巨额研发费用的投入中逐步增强自己的专利创新竞争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16年内部讲话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专利技术也是华为、中兴等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迅速扩张的护身符。
  
  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公司作为行业的后来者,也愈发意识到:如果公司自身没有专利权的积累,就难言技术上的优势。小米在2015年申请了3,183件专利,奇虎360申请了2,777件专利。但是,专利的含金量及转化利用率才是制胜市场的“杀手锏”,小米解决专利质量的方法则是通过收购来实现。早在2013年,小米与中关村联合成立北京智谷从事专利运营工作,该公司在半年的时间内就在海外并购了70项专利技术。而截止目前为止,小米收购的专利达365件,其中就包括了今年2月份从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收购的332件。
  
  知识产权制度在中国产生发展到今天,也就是三十多年的历史,国门初开之时,绝大多数企业都不知专利为何物,不知道它在竞争中的巨大力量。而今大家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是时候加大在专利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像华为一样长期在专利技术上下苦工,做全球布局;但专利竞争力是长期培养的发展结果,因此,专利购买对于类似小米这样的在该领域积累年限短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面临的专利狙击压力,作为暂时的策略亦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
  
  未来横亘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事实是,绝大多数企业在专利道路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考验的是每个企业的创新能力。长期低水平的行业竞争已经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不但传统的制造业面临整体的转型困境,互联网企业也普遍面临严重的同质化趋向。不管是“老企业”抑或是“新企业”,要想彻底解决缺乏专利的问题,技术产品的创新、发明专利的创新都是他们未来前行路上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