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多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合理运用知识产权策略,形成了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的有效链条

发布时间:2016-05-19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王宇
标签: NASA 航天技术
字号: +-
563
  不必亲自登上太空,人们就能体验到为宇航员量身定制的高端技术。在航天飞机遨游太空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航天技术的民用商业化转移,这一环节的意义并不亚于太空探索。

  作为最早研制出航天飞机的机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延续着另一项重要使命:航天技术及其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最近,NASA再次发放“福利”,在其官网上开放了56件专利,火箭推进方法、推进器、喷嘴等“高大上”的技术名列其中。这些专利的“解禁”有助于相关企业在项目中节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促进项目更加顺利开展。NASA表示,这些被开放的专利将成为免费公共资源,可被任意用于各种商业目的。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一些技术或产品,大到镀膜加工技术、核磁共振、净化水技术,小到可封口塑料袋、尿不湿等,它们的前身正是来自于航天技术的发展。NASA所打造的从“天上”到“人间”的知识产权转移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质量,对于各国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作为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NASA是美国乃至全球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推进的标杆,在政策、管理和措施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而有价值的经验。这项工作始于1973年,NASA由此成为美国最早开展军民技术转移的政府部门之一。这一年,NASA发布了黑白印刷的《技术应用项目报告》。由于社会各界对该报告兴趣浓厚,NASA决定每年发布此报告。自此,该报告的发布成为NASA开展技术转移的特色之一。

  1976年,NASA将《技术应用项目报告》更名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军转民技术》(NASA Spinoff),每年选取约50项军转民技术编入报告,介绍这些技术的研发背景、应用前景、技术转移方式,以及与小企业合作将新技术引入民用领域等情况。此后,NASA还将该报告改为彩色印刷,免费发放给高校、媒体、发明家,以及普通公众。

  在NASA Spinoff的基础上,自2013年开始,NASA开启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包括建立规范的分支机构技术转移流程、技术转移年度工作计划和技术转移过程考核的关键点。为此,NASA还发布知识产权经纪人制度,并授权其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同时将某些已获得授权的专利对企业开放,企业可采用电子申请的方式获得许可,从而进一步加快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步伐。

  “用于金属、混凝土等材质的保护涂层”是2013年NASA Spinoff中的一项技术。它源于NASA在用于飞行器的防护涂层方面拥有的丰富技术储备,具有快干、导电、耐高温和抗撞击等多种特性。NASA将航天飞机使用的涂层配方提交了专利申请,并通过专利许可方式转移给美国的私营企业,利用该涂层配方为桥梁、管道、发电站等设施和建筑加装保护涂层。通过专利许可等方式,该涂层技术实现了商业化应用。该项技术转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列入了太空技术荣誉堂。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间,NASA Spinoff刊登的所有技术创造了约1.8万个工作岗位,挽救了约44.4万条生命,减少了约49亿美元的成本,获得了51亿美元的收入。航天技术的转化不仅让NASA获得了巨额的技术转移收入,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NASA 在航天技术转移领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事实上,NASA 进行航天科技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NASA 局长查尔斯·博尔登说。

  其实,发展航天技术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不能在投资后陆续获得经济效益,恐怕任何国家都难以承担如此重负。美国能够保持其在航天领域领先位置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取得航天投资的经济效益。按照美国空间政策的要求,NASA各研究部门和合同承包商,在使用国家经费进行研发期间,必须把所开发的新技术成果以书面形式上报,以便NASA通过刊物把这些成果通报全国。NASA会委派技术利用和转让的专家,到各个科研中心,监督该中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实地将开发的技术上报。

  NASA专门向美国各州派驻技术转让专员,来发现和开拓各地的市场需求。为了进行市场调研,这些技术转让专员会与地方政府官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全地区的企业进行逐个调查,寻找NASA技术的适用环节。另外,NASA还不断地向民用企业宣传航天技术,以加深民用企业对航天技术民用化的了解,以此来扩大市场需求,开发潜在的市场。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指导下,NASA对不同种类和特性的专利技术产品,参照运用的不同方法进行技术转移定价。技术转移后,NASA继续对受让技术企业进行售后服务和跟踪调查,通过信息反馈,NASA的技术转移部门对转移技术进行改造或二次开发,给受让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与指导,保证受让企业能够顺利地应用NASA的技术进行生产和销售产品。总体来看,航天技术的民用化不仅提高了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也降低了民用企业的成本,为美国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极大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规范化

  知识产权作为技术转移的最好载体,是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重要纽带。在军民技术转移中,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用有助于利用市场机制撬动技术封锁或成果滥用的壁垒,使技术供需双方在更高水平实现双贏。NASA在技术转移中善于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吸引工业界将航空航天领域尖端技术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从而有利于其将主要的科研力量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探索。

  NASA在成立初期,其工作主要集中在推动航天技术的研发和进步上,此时技术研发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几乎完全归美国政府所有。然而,由于NASA还肩负着通过技术发展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责任,因此,后来,NASA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体系,以促进合作关系,推进非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和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NASA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NASA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是NASA总法律顾问办公室所属的商业与知识产权实施部,负责制定、执行、管理NASA的知识产权计划,并领导着负责合同、资助协议、合作协议和国际协议、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商业秘密、技术资料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人员。商业与知识产权实施部就专利请求提供指导,包括发明报告、专利申请的准备,以及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申请。此外,就执行专利、版权许可的政策和程序,该部门的知识产权法律处负责制定适用于NASA的统一标准,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价值。

  NASA技术转移之所以能够常态化,与其对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系统规划和知识产权管理密不可分。碳纳米管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即是NASA众多军转民技术成功案例中的一个。此前,NASA相关部门针对碳纳米管结构成型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技术突破。相较于以往的制备方法,NASA的技术能够在不使用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生产高质量的碳纳米管,可以大幅降低碳纳米管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纯度。NASA通过专利许可等方式,顺利地实现了该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在将低成本碳纳米管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该产品在军用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高了国防科技的经济性。

  在碳纳米管制造技术攻关过程中,NASA将专利申请与布局作为重要环节,这也是这一技术成功进行产业化推广的重要基础。一项专利检索分析发现,NASA针对碳纳米管技术提交了170余件相关专利申请,涵盖了产品到制造工艺再到相关设备等各个方面,其中既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专利,也有与应用领域结合的外围或改进型专利,形成了合理的专利布局。

  在专利保护布局完成后,NASA及时通过技术信息发布形式向民营机构公开这些技术信息,并对投标意向性机构进行遴选,将碳纳米管制造技术分别许可给Nanotailor公司、爱达荷州空间技术材料公司等企业。不难发现,碳纳米管技术在实现军转民及其产业化的过程中,专利起到了重要的传导媒介作用,合理的专利布局为碳纳米管技术的快速转移和扩散提供了保障。

  通过专利制度的有效运用,NASA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扩散,从而实现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同时,正是在专利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制度保障,确保了创新和技术所产生知识产权的优化配置。对于各国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来说,这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关专家表示,军工企业在制定中长期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战略时,应该融入技术转移的战略考虑: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专利分析和导航,瞄准技术转移的目标领域,制定研发路径和知识产权策略。同时,通过制定和发布灵活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发明团队和相关单位的权益,吸引各类高技术企业参与军民技术转移,真正激发技术转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