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
新闻背景
今年2月4日,小米从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Intel)购买了332件美国专利,这也是小米继收购博通公司的无线通信专利之后的又一次美国专利收购行为,而这次的手笔要大得多,且所收购专利领域更加广泛,将大大充实小米在美国的专利储备。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米)从英特尔公司(Intel)“豪购”332件美国专利,这一大手笔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虑?笔者通过对小米在美国提交的专利申请和收购情况进行专利检索,并结合其近年来进军海外的行为一探究竟。
坎坷的“走出去”之路
小米手机凭借各种商业营销手段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据其创始人雷军引用国际数据公司(IDC)的分析数据,2015年小米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接近6500万台,但相比2014年,其销量增速已大大放缓。面对日益饱和的中国手机市场,小米早在2013年就开始尝试“走出去”,但一路可谓步履维艰。
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不到半年,小米手机的火爆销售就因侵犯爱立信专利权而遭受重挫,市场份额出现下滑。面对印度市场的前车之鉴,小米进军美国更加谨慎。2015年,小米开始在美出售手机配件。而其迟迟未在美国销售手机、平板电脑等主营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利保护。
薄弱的专利储备
小米尽管此前也提交了一些专利申请,但直到2013年,才开始在美国的专利布局之路。2013年至2015年的3年,小米分别在美国提交专利申请41件、114件、74件。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审查周期推算,小米于2013年提交的专利申请,估计美国专利商标局到2016年左右才会作出审查结果。检索结果也证实,截至2016年2月26日,小米在美国仅有9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如此薄弱的专利储备,小米在专利“密布”的智能手机行业,面对美国非专利实施实体(NPE)频繁挥动的专利诉讼“大棒”,未免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因此,小米加快了专利收购的步伐。2015年10月23日,小米收购了博通公司的31件专利,几天后其产品“红米2Pro”通过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认证,似乎已为进入美国市场做好了准备。
然而,小米手机巨大的市场销量和仍显薄弱的专利储备成为NPE的攻击目标,初见曙光的美国发展之路随即遭遇“围追堵截”。2015年11月,美国知名NPE之一Blue Spike公司起诉小米侵犯其专利权。一个月后,小米与高通迅速达成了之前久拖不决的专利授权协议,为应对专利诉讼寻找解决途径。但“借船出海”终非长久之计,小米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作出大手笔收购专利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
收购的专利价值几许
笔者通过对Patentics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小米迄今为止共收购美国专利365件,其中于2014年12月从大唐电信收购2件,2015年10月从博通公司收购31件,此次收购的332件专利中有315件属于Intel自身提交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还有一些是Intel从LSI和Skyworks Solution处买来再转卖给小米的。
从技术分布看,小米此次收购的专利技术分布相当广泛,涉及存储管理、控制逻辑、序列编码等,覆盖通信、电子器件和软件技术领域。
从专利的同族数量看,由于小米从Intel获取的专利旨在布局美国市场,因此其平均同族数量接近于1件,虽看似较低但恰为其所需。而332件专利对于拥有几万件专利的Intel来说也是九牛一毛,Intel借此专利交易进一步优化了专利资产。从专利平均引用频次看,Intel拥有专利的引用频次要高于其出售给小米的专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ntel在出售高质量专利方面仍有所保留。
从专利保护期限看,小米从Intel购买的大部分专利都是于2000年至2002年提交专利申请且现已授权的专利,如果这些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其平均保护期限仅剩5.9年左右,有效期并不算长。
智能手机是典型的专利密集型产业,高度成熟的欧美市场深谙知识产权的运用策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雷军就深有体会地表示:“专利是整个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希望像小米这样的中国本土企业能够更加娴熟地运用规则,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依托知识产权优势,为“走出去”保驾护航。
今年2月4日,小米从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Intel)购买了332件美国专利,这也是小米继收购博通公司的无线通信专利之后的又一次美国专利收购行为,而这次的手笔要大得多,且所收购专利领域更加广泛,将大大充实小米在美国的专利储备。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米)从英特尔公司(Intel)“豪购”332件美国专利,这一大手笔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虑?笔者通过对小米在美国提交的专利申请和收购情况进行专利检索,并结合其近年来进军海外的行为一探究竟。
坎坷的“走出去”之路
小米手机凭借各种商业营销手段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据其创始人雷军引用国际数据公司(IDC)的分析数据,2015年小米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接近6500万台,但相比2014年,其销量增速已大大放缓。面对日益饱和的中国手机市场,小米早在2013年就开始尝试“走出去”,但一路可谓步履维艰。
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不到半年,小米手机的火爆销售就因侵犯爱立信专利权而遭受重挫,市场份额出现下滑。面对印度市场的前车之鉴,小米进军美国更加谨慎。2015年,小米开始在美出售手机配件。而其迟迟未在美国销售手机、平板电脑等主营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专利保护。
薄弱的专利储备
小米尽管此前也提交了一些专利申请,但直到2013年,才开始在美国的专利布局之路。2013年至2015年的3年,小米分别在美国提交专利申请41件、114件、74件。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审查周期推算,小米于2013年提交的专利申请,估计美国专利商标局到2016年左右才会作出审查结果。检索结果也证实,截至2016年2月26日,小米在美国仅有9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如此薄弱的专利储备,小米在专利“密布”的智能手机行业,面对美国非专利实施实体(NPE)频繁挥动的专利诉讼“大棒”,未免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因此,小米加快了专利收购的步伐。2015年10月23日,小米收购了博通公司的31件专利,几天后其产品“红米2Pro”通过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认证,似乎已为进入美国市场做好了准备。
然而,小米手机巨大的市场销量和仍显薄弱的专利储备成为NPE的攻击目标,初见曙光的美国发展之路随即遭遇“围追堵截”。2015年11月,美国知名NPE之一Blue Spike公司起诉小米侵犯其专利权。一个月后,小米与高通迅速达成了之前久拖不决的专利授权协议,为应对专利诉讼寻找解决途径。但“借船出海”终非长久之计,小米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作出大手笔收购专利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
收购的专利价值几许
笔者通过对Patentics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小米迄今为止共收购美国专利365件,其中于2014年12月从大唐电信收购2件,2015年10月从博通公司收购31件,此次收购的332件专利中有315件属于Intel自身提交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还有一些是Intel从LSI和Skyworks Solution处买来再转卖给小米的。
从技术分布看,小米此次收购的专利技术分布相当广泛,涉及存储管理、控制逻辑、序列编码等,覆盖通信、电子器件和软件技术领域。
从专利的同族数量看,由于小米从Intel获取的专利旨在布局美国市场,因此其平均同族数量接近于1件,虽看似较低但恰为其所需。而332件专利对于拥有几万件专利的Intel来说也是九牛一毛,Intel借此专利交易进一步优化了专利资产。从专利平均引用频次看,Intel拥有专利的引用频次要高于其出售给小米的专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ntel在出售高质量专利方面仍有所保留。
从专利保护期限看,小米从Intel购买的大部分专利都是于2000年至2002年提交专利申请且现已授权的专利,如果这些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其平均保护期限仅剩5.9年左右,有效期并不算长。
智能手机是典型的专利密集型产业,高度成熟的欧美市场深谙知识产权的运用策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雷军就深有体会地表示:“专利是整个手机行业的游戏规则。”希望像小米这样的中国本土企业能够更加娴熟地运用规则,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依托知识产权优势,为“走出去”保驾护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