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中国中车:专利创造奇迹 梦想“驶进”现实

发布时间:2015-12-23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作者:赵建国
标签: 中车
字号: +-
563
  2010年9月28日,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试验时速416.6公里;2010年12月3日,CRH380AL型高速动车组试验时速486.1公里;2011年12月,CRH380AM型更高速度试验列车试验时速605公里,打破了法国TGV试验时速574.8公里和日本磁悬浮试验时速581公里的世界轨道交通试验速度纪录。随即,2015年9月,中国高铁力克对手,拿下印度尼西亚第一条高速铁路项目,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又一亮点。创造这些奇迹的背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车)功不可没。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国门,既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收获。”中国中车知识产权处负责人王乾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通过自主创新,中国高铁用10年左右时间走完了国外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道路,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也站在了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

  立足自主创新

  2011年6月30日,当时世界上距离最长的高铁运营线路京沪高铁正式运营。时至今日,已安全运输旅客超过1亿人次。2014年实现利润12亿元,不仅提高了运能、节约了旅客时间,而且拉动了沿线的经济提速。由此,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是中国中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王乾把中国中车近年来注重知识产权创造、打造“走出去”实力的过程归纳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围绕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创新体系。中国中车依托现有的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国家级研发机构,构筑了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较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其中,“高速列车头部纵向对称面型线的低气动噪声优化方法”“一种基于空间矢量的同步调制方法”等5件发明专利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第二步是围绕核心技术,开展自主研发。其中自主创新的专利,使“踏面接触应力”的技术参数比欧洲标准优化了10%到12%,从而使乘坐高铁更加安全平稳舒适。目前,中国中车专利新产品占产值的59.85%,创新成效显著。

  第三步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体系。近年来,中国中车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7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00余项、行业标准近1000项,为中国高铁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推动了中国高铁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为中车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中车创造’和‘中国创造’提供了强劲动力。”王乾认为。

  加速走向世界

  借助“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中国中车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日益受到国外青睐,中国中车制造的动车组已在欧洲大陆上驰骋,德国铁路公司近日也表达了向中国中车采购机车及零部件的意向。

  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基础上,中国中车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利用专利信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行动计划》等规章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强重大研发项目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的意见》等指导文件。中国中车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8%,还广泛开展了企业知识产权贯标、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分析、专利信息利用等工作。

  中国中车不断加强以专利为重点的知识产权工作,拥有专利数量以年均26%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专利质量持续提升。截至目前,中国中车拥有专利1.3万余件,近20%为发明专利。近3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以年均70%左右的速度增长,以专利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形成,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中车以雄厚的知识产权实力,正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加速驰骋。仅今年下半年以来,已签订项目合同近50件,金额1350余亿元,超过原中国北车和原中国南车两家企业去年销售收入总和,谱写了新的辉煌。

  “承载着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梦想,中国中车将努力做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排头兵,倾力打造世界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中国品牌。”王乾表示。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