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Base on one field Cast our eyes on the whole world

立足一域 放眼全球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从专利大国到创新强国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4-04-25 来源:中工网 作者:admin
字号: +-
563
  “繁荣”背后的隐忧

  有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知识产权再创新纪录: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4.02件,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设定的3.3件目标。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总量的34.7%,5年来首次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为70.5万件,同比增长31.8%,显示出我国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专利申请质量逐步提升。

  但成绩的背后,发明专利领域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以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例,地区之间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2013年,尽管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之中的21个占据优势,但在光学、运输、音像技术等领域与国外差距明显。

  而专利的实用性差距更为明显,主要是“泡沫”专利和“垃圾”专利数量较大。据称,这项技术的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更令人忧心的是,相当多的专利一出来便“束之高阁”,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

  由此看来,专利申请第一大国为何无缘全球“创新力百强”,也就不难理解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基石,专利数量是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指标。但创新的意义,远不止专利申请数量那么简单。

  在美国和德国,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0%。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表明中国企业的创新力仍处于较低水平。

  创新,本质上是将包括专利在内的技术能力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技术创新最为敏感,最有条件成为“专利”到“生产力”的主导力量。

  而当前,不少地方实行的相关政策,突出的仍是投资导向而非创新导向,在核心资源优惠上,更倾向于投资规模大,而非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从长期来看,缺乏创新的企业是无法长久生存下去的,这也是中国企业鲜有“百年老店”的根源。

  重数量而轻质量

  如今,我国专利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可谓遥遥领先世界。但其并不代表我国专利的整体情况,而质量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制约我国专利水平提升的瓶颈。

  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等,基本从国外进口。

  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这些都昭示着中国专利的“硬伤”:数量多,质量差,专利竞争力堪忧。

  有专家称,国内企业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发明专利申请不多且较为分散。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发明专利是实质审查,只有被证明是最新发明的才授予专利权。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是书面审查制,即文件格式没问题就授予专利权,但有可能权利不稳定,如果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已被人设计出来,可以提出异议。

  近年我国猛增的专利数量的三分之二,其实就属于这些只需要做书面形式审查的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我国不仅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存在着虚高的状况,在商标数量上也是如此。然而,商标大国并不意味着商标强国。有专家直言,我们并没有足以和世界著名品牌抗衡的商标,即便个别公司的品牌估值很高,但不是因为科技含量,而是因为垄断。

  另外,从申请总量中也可看到,体现基础性的、原创性创新的发明专利仍然比较少,专利申请从数量大向质量高的转变,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数据显示,我国民间发明专利数虽然约占全国授权专利数的一半,但其专利转化率还不到5%。而在专利申请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校,其专利的转化率同样也不高。

  2013年,汤森路透集团公布“2013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中国内地仍然没有上榜机构。可见,中国要从“专利大国”走向“专利强国”,专利量多质差的现状必须改变。从政策层面上,应改变目前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导向,加大对国际专利和高质量专利申请的资助。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专利正在从“虚”向“实”转变,发明专利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比如,航天、深潜、高铁等相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专利保护屡获突破。以航天工程为例,截至目前,有近2000件空间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在高铁专项工程中,轨道材料、线路铺设、通信信号、电气设施等相关技术上也催生了大量发明专利。

  体制还需更优化

  有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企业申请欧洲专利数量为22292件,占全部欧洲专利申请数的8.4%,增长率高达16.2%。从数量上看,我国已经成为第四大欧洲专利申请国。

  在数字通信领域技术专利申请方面,我国企业以15%的比例名列前茅。其中,华为排名第二,中兴通讯排名第七。

  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企业也学会了在世界上捍卫自己的“主权”。2013年12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InterDigital诉中兴通讯侵权一案做出最终裁定,判定中兴通讯没有违反337条款,未侵犯原告起诉七项中的六项专利权,原告另一项专利无效。这是在当下中国企业频遭专利困扰的环境下,中兴再度赢得胜诉。

  其实,上述事件仅仅是专利战争的冰山一角,伴随着全球通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本是鼓励和保护创新的专利也在逐渐变味儿,不仅成为企业竞争的秘密武器,甚至成为一些流氓公司用以牟利的摇钱树。

  有人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但是如果自己功力不足,反而会受其所累。在专利战上也是如此,企业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先苦练内功,做好专利储备,只有把自己的技术基础打牢,才有机会赢得胜利。

  据了解,为了应对专利诉讼,中兴通讯耗资数百亿元用于专利研发,积累了大规模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资产,连续多年蝉联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全球第一,也是国内唯一蝉联两年PCT国际专利第一的企业。

  那么,该如何提升专利“含金量”,提高专利转化率?有专家称,开放竞争和优化体制是关键。当然,高校的科研制度也需要优化。目前高校的评价体系主要是用论文来衡量,而非专利,这样就使得很多国家科技投入最终只转化为书面材料,而不是生产力。

  还有专家称,如自然科学领域博士生的培养计划,有公开发表论文或者专著的硬指标,它的周期通常是一年,如果申请专利,则基本上需要三年时间,这使得大量博士生都会选择用论文方式公布自己的研发成功,可一旦公布,就不能够再申请专利。

  所以,高校的考评体系应该将“技术”与“科学”区分开来:“技术”创新和经济联系得很紧密,它的产出物就应该是专利,就应该是技术产权;“科学”主要是理论和规律的发现,是机制和模型的构建,它可以不是专利,用论文来呈现。

  同时,专家也提醒:现在有些学校也有专利引导,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拿到专利证书,达成指标后就放弃了,这说明专利的转化和运营也需要改进。

  当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必须要强硬起来。中国风电行业就是一个例子。因其技术过分依赖国外,知识产权纠纷也越来越多。

  同时,企业还要学会构筑专利“栅栏”,既注意专利在本土受保护,还要研究国际专利保护的规则,不要把好的专利技术毁在代理机构没写好专利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上。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