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点击展开全部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
7月20日,摩托罗拉向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联邦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华为公司、Lemko Corp.和14名自然人在2001年至2008年间窃取其商业机密。在此暂不分析诉讼双方各有胜算几何,单就专利纠纷对于华为的影响而论,华为近几年大举进军北美市场的可能已经基本为零。
海外壁垒致华为屡屡碰壁
摩托罗拉诉华为的案子短短几天内便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不少业内人士猜测,摩托罗拉此举与该诉讼对外宣布前一日的“诺基亚西门子(简称:诺西)12亿美金购得摩托罗拉无线业务”一事不无关系,或是诺西背后唆使才致使摩托罗拉与华为长达8年的密切合作戛然而止。
不排除上述可能。不过,比这更显而易见的是华为屡次进军北美市场都被拒之门外,显然该市场不仅封闭排外,而且也似乎对中国厂商格外严格。
2008年,华为因思科专利诉讼黯然退出美国市场,并希望通过收购3Com能重返欧美主流市场,但并没有通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基于“国家安全考量”;2010年5月,华为在与惠普竞购美国palm公司的角逐中落败;2010年7月,华为希冀能借与摩托罗拉多年的亲密合作收购后者无线业务,但却被诺西抢走就将到手的“鸭子”。
与此同时,华为虽然已在亚非等地区通过更灵活的市场策略和更积极的响应速度,已经较爱立信等占据了牢固优势。但作为华为在亚洲除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场——印度政府近期对进口电信设备的封杀对中国的华为、中兴通讯都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印度政府官方声称的出发点是“安全隐患”,实际上还是当地有倾向性的贸易壁垒。
此外,欧盟委员于今年6月底对中国进口的无线网卡发起了一场反倾销调查,涉及千余家中国企业,但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华为。
专利,无法逾越的高墙
华为在海外市场频频碰壁,除各国本身的自我保护之外,当然也存在自身原因。
虽然华为近年来始终注重专利保护,但海外专利申请数量与质量还依然不够。据华为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华总计35773件专利申请中,但其中海外申请仅为9768件,占整体的比率较低。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法律法规研究领域主席、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续俊旗也曾在公开场合指出,华为与高通等国外个别企业比,还是有差距。他同时声称“前几年我们申请了太多没价值的非发明专利。”
而对于长期闯荡于海外市场,尤其是在美国这个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法律比较发达和完善的市场专利诉讼已经是司空见惯,而且通信企业往往喜欢用知识产权的壁垒对竞争对手加以防范。
另一方面,与其他在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商相比,华为投入研发的资金还远远不足。按照2009年12月31日外汇牌价计算,华为为研发人员人均花费4.5万美元/年,是诺基亚的1/5,爱立信的1/4.5,但华为研发团队的人数却为前两者的近一倍之多。所以,很难控制研发人才不流失,更不可控的是高级研发人才被竞争对手挖角。这种差距,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填补。
一场更加漫长的等待
2003年,思科诉华为专利侵权的纠纷在双方僵持了9个月后达成和解。但这9个月对于华为而言则是炼狱般的煎熬。目前,与摩托罗拉的诉讼案尚未有更多进展,不过华为已非常强硬地表态称对方的指责“毫无依据”,并且会积极诉。只是,时间拖下去,无论从企业形象、诚信以及客户方面而言,最不利的还是华为。
华为此前收购3Com,参与竞购Palm以及摩托罗拉无线业务都没能成功,而就目前形势而言,华为若欲向这块重新进入三足鼎立状态的阵地再次进军,或已然失去收购标的;华为也曾试图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扎根北美,但是营收也仅有3亿美元,这在华为300亿美元的营收中完全不值得一提,该模式也尚未成功。
目前看来,等着华为的只有“自力更生”了,不过,要打进一个如此封闭的市场,不知华为还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至少其在短期内已基本没有机会。
海外壁垒致华为屡屡碰壁
摩托罗拉诉华为的案子短短几天内便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不少业内人士猜测,摩托罗拉此举与该诉讼对外宣布前一日的“诺基亚西门子(简称:诺西)12亿美金购得摩托罗拉无线业务”一事不无关系,或是诺西背后唆使才致使摩托罗拉与华为长达8年的密切合作戛然而止。
不排除上述可能。不过,比这更显而易见的是华为屡次进军北美市场都被拒之门外,显然该市场不仅封闭排外,而且也似乎对中国厂商格外严格。
2008年,华为因思科专利诉讼黯然退出美国市场,并希望通过收购3Com能重返欧美主流市场,但并没有通过美国外国投资委员基于“国家安全考量”;2010年5月,华为在与惠普竞购美国palm公司的角逐中落败;2010年7月,华为希冀能借与摩托罗拉多年的亲密合作收购后者无线业务,但却被诺西抢走就将到手的“鸭子”。
与此同时,华为虽然已在亚非等地区通过更灵活的市场策略和更积极的响应速度,已经较爱立信等占据了牢固优势。但作为华为在亚洲除本土之外最大的市场——印度政府近期对进口电信设备的封杀对中国的华为、中兴通讯都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印度政府官方声称的出发点是“安全隐患”,实际上还是当地有倾向性的贸易壁垒。
此外,欧盟委员于今年6月底对中国进口的无线网卡发起了一场反倾销调查,涉及千余家中国企业,但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华为。
专利,无法逾越的高墙
华为在海外市场频频碰壁,除各国本身的自我保护之外,当然也存在自身原因。
虽然华为近年来始终注重专利保护,但海外专利申请数量与质量还依然不够。据华为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华总计35773件专利申请中,但其中海外申请仅为9768件,占整体的比率较低。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法律法规研究领域主席、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续俊旗也曾在公开场合指出,华为与高通等国外个别企业比,还是有差距。他同时声称“前几年我们申请了太多没价值的非发明专利。”
而对于长期闯荡于海外市场,尤其是在美国这个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法律比较发达和完善的市场专利诉讼已经是司空见惯,而且通信企业往往喜欢用知识产权的壁垒对竞争对手加以防范。
另一方面,与其他在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商相比,华为投入研发的资金还远远不足。按照2009年12月31日外汇牌价计算,华为为研发人员人均花费4.5万美元/年,是诺基亚的1/5,爱立信的1/4.5,但华为研发团队的人数却为前两者的近一倍之多。所以,很难控制研发人才不流失,更不可控的是高级研发人才被竞争对手挖角。这种差距,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填补。
一场更加漫长的等待
2003年,思科诉华为专利侵权的纠纷在双方僵持了9个月后达成和解。但这9个月对于华为而言则是炼狱般的煎熬。目前,与摩托罗拉的诉讼案尚未有更多进展,不过华为已非常强硬地表态称对方的指责“毫无依据”,并且会积极诉。只是,时间拖下去,无论从企业形象、诚信以及客户方面而言,最不利的还是华为。
华为此前收购3Com,参与竞购Palm以及摩托罗拉无线业务都没能成功,而就目前形势而言,华为若欲向这块重新进入三足鼎立状态的阵地再次进军,或已然失去收购标的;华为也曾试图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扎根北美,但是营收也仅有3亿美元,这在华为300亿美元的营收中完全不值得一提,该模式也尚未成功。
目前看来,等着华为的只有“自力更生”了,不过,要打进一个如此封闭的市场,不知华为还要为此付出多少代价?至少其在短期内已基本没有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