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维权之路漫漫而修远

点击展开全部

法律宝库

更多 >>

突围美国337调查:中国企业在"实战"中走向成熟

发布时间:2007-09-26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 作者:
字号: +-
563
        记者从日前在厦门举行的美国337调查及企业应对策略研讨会上获悉,自2002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涉案国。在严峻的贸易摩擦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最初的束手无策走向积极应对,主动防范,在突围337调查的“实战”中走向成熟。
     
  四大软肋让企业遭遇337调查之痛

  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针对“进口贸易中对美国知识产权构成侵犯和其他不公平行为”的调查,一旦美国ITC调查裁定涉案产品侵犯美国有效知识产权,ITC即可下令禁止侵权产品进入美国国内市场。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337调查案件直线上升,商务部在此次美国337调查及企业应对策略研讨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涉案国。2007年1-8月,ITC共对中国企业发起12起337调查,直接涉案金额16.6亿美元,立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较2006年同期增长43.8%和43.2%。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余本林介绍,与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相比,337调查对中国产业的影响更为严重和深远。337调查的制裁结果不仅仅局限于特定行业的产品,而且可以延伸到其上下游产品,从而涵盖该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被诉产品将永远禁止进入美国市场。

  在过去10年里,中国企业应诉美国337调查的比例并不高。余本林指出,四大软肋让中国企业一再保持沉默:应诉门槛制约中小企业应诉能力;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固有的加工贸易方式制约企业应诉主动性;企业对中美知识产权立法的差异缺乏了解。

  337调查再起波澜 高科技民族品牌成为新目标

  商务部资料显示,我国企业涉337调查的产品已从1986年首次被查的皮毛大衣,到今天以电源、数码相机、照明设备、锂电池等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近年趋势看,60%的涉华337调查案都涉及我国机电出口产品,其中精密机电产品的涉案比例由2000年以前的9%上升到2000年以来的70%。

  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黄建忠教授认为,随着我国资本、技术要素的不断增加以及自主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与一些跨国企业的竞争加剧,外国企业将更多借助337调查手段打击我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同时,正在成长的中国企业的自有品牌,也成为337的新目标。余本林介绍,近年来,不少337调查的涉案产品都是我国企业以自有品牌出口,具有较大市场潜力、高附加值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2003年无汞碱性电池案、2005年橡胶防老剂案和2006年打印机墨盒案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专家认为,随着我国民族企业的实力增强,一些竞争对手往往选择在中国企业出口尚未形成规模时提起337调查,企图以高昂的应诉代价迫使中国企业放弃或退出美国市场。

  建立全球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中国企业突围利器

  在新的严峻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应诉337调查。“在已结案的39起案件中,不应诉的企业已下降到28%,应诉企业一般都能取得和解或不侵权裁决等较为满意的结果。”余本林说。

  2006年2月,历时3年的中国无汞碱性电池337调查结案,长虹与南孚、中银、双鹿等7家电池企业应诉美国劲量电池起诉的侵害其专利权的案件,ITC最终认定中国电池企业在无汞碱性电池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裁定中国电池企业集体胜诉。

  有关专家认为,无汞碱性电池案的胜利对中国企业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成功突围337调查。

  厦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永认为,企业的专利储备越强大,对提起337调查申请的对手的威慑力就越大,这是这两年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实战中得到的经验。

  除了努力加强企业的专利储备外,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管理,也得到了中国企业的重视。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进行专利注册,还开始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主要贸易区域注册专利。

  行业协会也在积极行动。在长达3年的应诉无汞碱性电池调查案过程中,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探索了一条“企业为主、协会牵头、商会配合、政府支持、选好律师”的应诉337调查模式,为最终取得胜诉立下汗马功劳。

  政府部门也在为企业应对337提供支持。余本林说,下一阶段,商务部将建立和完善337调查应对工作机制,推动“知识产权险”开发,帮助企业分化风险。

  “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都在积极行动中,面对337调查,中国企业将不再保持沉默。”余本林说。(新华网 记者 李慧颖)

评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