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
-
商标
-
版权
-
商业秘密
-
反不正当竞争
-
植物新品种
-
地理标志
-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技术合同
-
传统文化
律师动态
更多 >>知产速递
更多 >>审判动态
更多 >>案例聚焦
更多 >>法官视点
更多 >>裁判文书
更多 >>当版权保护“叫板”技术创新
网络新技术频频惹上侵权官司怎么办?30年前环球影城状告索尼案带来启示:当版权保护“叫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庭庭长对此进行了分析。
这个夏天,诸多网络新技术频频被知识产权保护“叫板”,闹腾得不行:乐视网与小米盒子间闹起了侵权纠纷;快播因涉嫌盗版侵权被告上法庭;号称“新闻搬运工”的今日头条,刚高调宣称其成功获得顶级VC(风险投资)融资后,却又被著作权侵权纠纷缠身……
日前,浦东新区法院知识产权庭20周年研讨会上透露:近年来,涉及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案占案件总量的六成,涉及网络新技术的运用与传播不在少数。知识产权庭庭长坦言:如何在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平衡利益,给各界带来了困惑。
看似同类案件,判决截然相反
文字作品《历史……》的作者袁某将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庭:A公司通过其所有及经营的B软件供人下载阅读、浏览,侵犯了袁对作品享有的著作权。A公司辩称:涉案B软件的搜索框提供的是搜索接口服务而非内容提供服务。法院审理时发现,在B软件的搜索框输入《历史……》,会跳转到多个第三方网络地址,点击这些网址,有的能展开内容,有的则无法下载。
A公司没有直接提供涉案作品,其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作为全国基层法院首家知识产权审判庭,浦东知识产权庭认为,涉案B软件在接到用户指令后根据需要将关键词发送给合作网站,该软件本身没有预先存储任何作品或链接地址,所以无法主动对搜索结果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对搜索结果不具有控制力,且没有证据证明A公司从上述搜索接口服务中获利。法院据此判令驳回袁某诉求。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另一起看似类似的案件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判决:某网站因提供诸多电影、电视剧的下载被频频告上法庭。网站辩称:所有影视作品均由网友上传并存储,网站提供的只是存储空间。但法院认为:作为网络空间提供者,应该对存贮于此的视频进行审查过滤和筛选,更应注意到著作权的保护,因而判定该网站败诉。
草率断案,等于宣判技术死刑
对于断案者而言,困惑在于如何判断侵权事实,及如何平衡两者关系。即便是有着丰富断案经验的老庭长,面对此类案件也常常皱眉头:技术发展快的领域,往往权利冲突明显,网络正是这些年的“红人”;凡涉及网络的案子往往交织着多重矛盾——有新技术代表的新行业,有知识产权方,还有公众利益。
如何认定侵权事实是第一道难题。
“很多服务提供商打擦边球,号称只为内容商提供链接或服务。判断其是否应该承担侵权责任,关键看两点:一是,主观是否明知应知;二是,是否通过这样的间接行为获利。”庭长总结。
她更担忧的是判决带来的社会效果。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依托开放平台开发的移动客户端应用市场越来越繁荣。如果仅仅以涉案软件能搜索并下载诸多作品而草率认定为侵权,无异于宣判了该项技术的死刑,不利于技术创新和信息传播。
陈庭长说:这需要法官透过表现认定新技术的本质,找到关键的平衡点。她的这个想法是有来由的。两年前,最高院发布《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条规定:“既不能把技术所带来的侵权后果无条件地归责于技术提供者,窒息技术创新和发展;也不能将技术中立绝对化,简单地把技术中立作为不适当免除侵权责任的挡箭牌。”
技术之困:怕小众,也怕招摇
有困惑的不只是法官。
沈先生是漕河泾园区一家网络技术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他常常陷入纠结:每当团队有新应用经测试成功即将面市时,他一方面担心网民或网络商无节制的运用传播而使新产品惹上侵权官司;另一方面,又担心过严的知识产权保护让这些软件丢了市场。“不想很小众,也怕太招摇”,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
要破解这样的困惑,考验的是更多法律界人士及裁断者的“平衡术”。记者了解到,欧美一些国家对此类案件一般适用版权法中经典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30多年前,索尼美国公司制造并销售了大量家用录像机,购买家用录像机的一些消费者,用录像机录制了好莱坞环球影城的电视节目,环球因此起诉索尼侵犯其版权。环球认为,索尼制造和利用家用录像机,构成了帮助侵权。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认为,索尼提供的录像机可以复制所有电视节目,不论是否有版权及权利人是否允许复制;可以认为索尼录像机主要用于非侵权用途,在合理适用的范围。最终,以微弱多数支持了索尼,从而迎来了录像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评论